摘要:2025年8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激光产业创业联盟协会官方头条号“长三角G60激光联盟”发表《中航工业计划打造200吨级战略激光飞机,开创航空史新纪元》一文,首次披露我国依托运-20平台研发代号“红鹰”的战略激光拦截飞机,或将彻底改写大国核威慑格局。
2025年8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激光产业创业联盟协会官方头条号“长三角G60激光联盟”发表《中航工业计划打造200吨级战略激光飞机,开创航空史新纪元》一文,首次披露我国依托运-20平台研发代号“红鹰”的战略激光拦截飞机,或将彻底改写大国核威慑格局。
中国的底气在哪里?笔者在7月31日《中国超强激光重大突破!全球最大钡镓硒晶体!》一文中刚介绍过:中国突破全球最大钡镓硒晶体技术。好消息来得真快!
▲ϕ60 mm大尺寸BGSe晶体棒,理论上可输出1.93 吉瓦脉冲功率和40兆瓦连续激光,
美国耗资50亿走不通的路,中国已突破关键技术
当美国耗资50亿美元打造的YAL-1机载激光反导系统——波音747搭载化学激光器,因为技术复杂、成本高昂与载机生存力不足,于2011年黯然下马之时,世界曾经认定空基激光拦截弹道导弹是一条技术绝路。但是,中国却正以惊人的创造力在这条“死路”上开辟了通途。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是苏州激光产业集群,背后依托苏州大学及500多家产业链企业,其技术动态披露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该文明确指出中国已攻克美国未能解决的技术瓶颈,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功率高、散热好、稳定性强等特点,可能的核心技术突破包括:
第一、采用世界最大直径60毫米的钡镓硒晶体,抗损阈值达现有军用光学材料10倍以上,为千万瓦级激光器奠定基础。
第二、高能固体激光器实现“功率密度跃升”——体积比传统型号缩小,散热效率提升数倍,彻底摆脱YAL-1化学激光器的笨重缺。
第三、基于成熟运-20平台改装激光发射舱与散热鳍片。
中航工业的破局之路彰显独特智慧:改造运-20而非全新研制,最大程度复用成熟平台;军民融合发展,依托长三角激光产业集群可加速技术转化;据说,有望2025年底原型机首飞→2030年初始战力→2035年全面部署。
为什么要研发战略激光拦截飞机?
研发战略激光拦截飞机是防空反导反卫、抵消美国金穹计划的迫切需要。
一是应对高超音速武器带来的“速度革命”。高超音速导弹(速度≥5马赫、可机动变轨)已使传统“预测弹道—发射拦截弹”的防御逻辑失效——拦截窗口被压缩到秒级,拦截成功率急剧下降。2024年俄乌冲突中,俄军“匕首”导弹以10马赫穿透乌军防空体系,凸显了这一现实威胁。激光以光速30万公里/秒传播,对高超音速目标相当于“静止打击”,可实现“发现即摧毁”,从根本上破解速度优势。
二是颠覆传统反导的“成本曲线”。现有动能拦截弹单发成本数千万至上亿美元,且需储备大量弹体应对饱和攻击;而激光武器单次发射仅需消耗廉价电能,持续作战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战略激光飞机通过高空长航时巡航,可在敌导弹助推段或中段实施多批次拦截,显著降低防御成本。
三是突破地面反导的“部署局限”。地基反导系统受地理和主权限制,难以延伸至领土以外或覆盖全球关键航线;地面激光反导系统因激光易受云层遮挡而降低拦截效果,战略激光拦截飞机在云层之上巡航没有云层衰减问题,可依托载机快速前出至国际空域,在敌导弹助推段/上升段实施拦截,将防御边界外推数千公里。这种机动部署能力,使拦截不再依赖预设阵地,极大提升了战略灵活性。
四是夺取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美国YAL-1项目下马,全球一度认为“空基激光反导”是死路。中国通过钡镓硒晶体(抗损阈值提升10倍)、高能固体激光器(体积缩小、散热优化)、磁流体发电-储电系统等突破,解决了功率-体积矛盾,使兆瓦级激光器可集成至200吨级平台。中国一旦实用化,不仅可在助推段摧毁敌方洲际导弹、形成降维打击,而且可从空中低成本更有效地摧毁敌方卫星和航天器,让美国金穹计划破产,重塑大国战略平衡。
总之,战略激光拦截飞机不仅是技术验证项目,更是面向未来战争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它以光速响应破解高超音速突防,以低成本饱和拦截颠覆传统反导反卫经济模型,以机动部署拓展防御纵深,赢得“先敌发现、先敌摧毁”的战略主动权。
来源:龙传人w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