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诊里,隔三差五就有人带着“这是不是癌?”的神情走进来,指着脖子、手背、甚至私密部位上的小突起,眼里写满了焦虑。不少人以为那只是皮肤长茧,或者青春期留下的痕迹,可有些“瘊子”藏着病毒的密码。
你身上的“瘊子”真的只是瘊子吗?
门诊里,隔三差五就有人带着“这是不是癌?”的神情走进来,指着脖子、手背、甚至私密部位上的小突起,眼里写满了焦虑。不少人以为那只是皮肤长茧,或者青春期留下的痕迹,可有些“瘊子”藏着病毒的密码。
说得直白点,有些瘊子,不光是“皮肤问题”,它们可能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皮表现。HPV不是“女性专属”,也不是“宫颈癌专属”。它是一类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的病毒,可以感染男女老少的多个部位,表面看是凸起,实则是病毒在皮肤细胞里安营扎寨。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三种特别值得警惕的“瘊子”类型。不是一说就得癌,但不排查、不治疗,就可能给健康埋雷。不论你是30岁的职场人,还是60岁的老年人,只要皮肤上长出这几种“瘊子”,都该留个心眼。
先说第一种:长在脖子、腋下、眼睑附近的小肉粒,看着像“皮赘”,但越长越多,不痒不痛,反而让人忽视。
临床上,我们常见到这种皮疹被误当成“老年斑”“脂肪粒”,甚至有人觉得是“胖的表现”。但这类软软的小瘤,尤其是颜色偏暗、边缘不规则的,八成是尖锐湿疣型HPV感染在皮肤上的表达。
研究显示,这类HPV可通过日常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家人间共用毛巾、剃须刀、枕头等。脖子上的一颗小瘊子,有可能是病毒的第一张“名片”。
这种类型的瘊子,如果一段时间内数量突然增多,或局部有破溃、渗液,一定要做病毒分型检查,排除HPV高危型感染。因为高危型HPV并不止影响宫颈,它也能诱发皮肤黏膜细胞异常增生,长期可能癌变。
第二种,更隐秘,也更敏感:生殖器、肛周、腹股沟、甚至大腿内侧,突然冒出的“菜花状”或“鸡冠状”突起。
说实话,这类“瘊子”一旦出现,往往说明HPV感染已经明确发生,并且病毒活跃。“菜花状”是尖锐湿疣的典型外观,罪魁祸首是HPV6和HPV11型。虽然这两个型别被归为低危型,但它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反复复发的折磨,一点也不“低”。
一个人感染HPV,不等于“行为不检点”。这句话,我在门诊里说了无数次。HPV是皮肤接触传播,很多人即使只有一个伴侣,也可能感染。
有研究指出,约80%的性活跃人群在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问题在于,有些人免疫力强,病毒自己清除掉了;有些人却留下了“后遗症”,反复长疣,久久不愈。
治疗尖锐湿疣不是一次点掉就完事,它可能复发多次,因为病毒不止在可见的“瘊子”上,还潜伏在周围皮肤组织里。要去正规医院,做醋酸白试验、HPV分型,根据病灶范围制定个性化方案,而不是随便买点抹药“遮一遮”。
第三种,让人掉以轻心的,是手指、手背、指甲边缘那种硬硬的、像“老茧”一样的瘊子,特别是孩子和青少年身上常见。
这类叫做“寻常疣”,罪魁祸首是HPV1、2、4型。它看起来像一层角质堆积,表面粗糙,有的还会有黑点,是毛细血管栓塞的表现。很多人图省事,用偏方烧灼、剪刀剪掉,结果反而越剪越多,甚至感染流脓。
别小看这类瘊子,它的传染性很强。研究显示,手上的寻常疣可以通过握手、共用文具、指甲钳传播,尤其在学校和家庭这种高频接触的环境中。孩子手上长一颗,过不了多久,兄弟姐妹、父母也可能“中招”。
治疗这类瘊子,可以用冷冻、激光、电灼、局部免疫调节剂等方式,但关键是提高局部和全身免疫力。临床上我们会评估患者是否有免疫抑制状态,如长期熬夜、慢性病、药物影响等,这些都是病毒“乘虚而入”的机会。
有人问:“医生,这三种瘊子会不会癌变?”答案是——不是每个瘊子都会癌变,但有些HPV型别确实具备致瘤性。
尤其是高危型HPV,如16、18、31、33型,与宫颈癌、肛门癌、阴茎癌、口咽癌等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99%的宫颈癌患者都检测出HPV感染。而男性中,HPV相关的喉癌、舌癌、肛门癌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慢性病毒在沉默中完成的“渗透战”。你以为它只是皮肤表面的疣,它却可能在免疫力下降时,悄悄引发细胞异常增生。
面对这些“瘊子”,正确应对的顺序是:观察外观→判断部位→做病毒筛查→规范治疗→定期复查。千万别“等它自己掉”,也别自行涂抹不明药膏。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问得特别小声:“是不是得了HPV,就不能结婚、不能生孩子?”我想告诉你:感染HPV≠不洁,更≠绝症。
80%以上的HPV感染者能在1~2年内自行清除病毒,关键是免疫力、规范治疗和心理状态。就像你感冒了不等于你不干净,HPV也一样,它只是一个病毒,不是道德标签。
那预防呢?怎么做才算靠谱?说两件有实效的事:
第一,接种HPV疫苗。不光是女孩,男孩也应该接种。研究显示,9~14岁初次接种者的免疫应答最佳,且可显著降低HPV相关癌变风险。成年人接种虽不能清除已感染病毒,但能预防其他型别感染。
第二,定期做HPVDNA检测+TCT(宫颈细胞学检查)或肛门镜筛查,尤其是有高风险行为人群。早发现,早干预,病毒就没有机会趁虚而入。
写到这儿,我想起上个月来的一位50岁女士,脖子上长了几个“肉粒”,以为是皮肤老化。检查一做,发现竟是高危型HPV感染,幸好宫颈筛查正常,处理得早,没有发展。她出门前跟我说:“医生,我真是太大意了,好在遇上你提醒。”
我也想提醒你:别嫌“瘊子”小,别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每一颗异常的突起,都是身体在向你喊话。
别怕查,别拖延,也别独自焦虑。病毒虽然狡猾,但我们不是毫无防备。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彭晓燕.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皮肤疣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2,51(5):321-325.
[2]张慧敏.HPV感染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与疫苗防控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3):401-405.
[3]杜文静.尖锐湿疣的治疗现状与复发机制探讨[J].中国性科学,2021,30(11):37-40.
来源:张医生健康百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