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2年8月15日,在沈阳军区某部营区内,一位22岁的年轻士兵在指挥倒车时不幸牺牲。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让一个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他就是雷锋。六十年岁月流转,这个普通士兵留下的精神遗产,始终在中华大地上焕发着温暖的光芒。
雷锋精神:穿透时空的永恒微光
文|赛力克
1962年8月15日,在沈阳军区某部营区内,一位22岁的年轻士兵在指挥倒车时不幸牺牲。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让一个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他就是雷锋。六十年岁月流转,这个普通士兵留下的精神遗产,始终在中华大地上焕发着温暖的光芒。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的精神基因。
在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缝补了38个补丁的军装、写满批注的《毛泽东选集》、每月仅剩5角钱的工资单。这些实物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普通士兵如何在平凡中铸就伟大。在1960年的那个冬天,当雷锋将积攒的200元积蓄捐给望花区人民公社时,他不过是个每月津贴6元的新兵。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不仅是一句顺口溜,更是无数真实故事的凝练。在抚顺抗洪前线,他顶着高烧奋战七天七夜;在火车站候车厅,他帮丢失车票的妇女补票;在建筑工地,他匿名参加义务劳动。这些看似细碎的善举,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
在雷锋日记本里,"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誓言穿越时空。这种精神基因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从王进喜到焦裕禄,从郭明义到张桂梅,每个时代都在续写着雷锋精神的时代注脚。
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实践图谱。
在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刻,快递小哥汪勇自发组织志愿者车队,每天接送医护人员上千人次。这个"生命摆渡人"的故事,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诠释。当河南遭遇特大暴雨,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星夜驰援,民间自发的"救命文档"实时更新,数字时代的雷锋群雕在云端闪耀。
在贵州毕节山区,80后扶贫干部黄文秀用生命丈量脱贫之路;在青藏高原,援藏医生周南扎根雪域15年;在都市街头,"爱心冰柜"为环卫工人送去夏日清凉。这些新时代的雷锋传人,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螺丝钉精神"的当代价值。
截至2024年底,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亿人,志愿服务组织130余万个。从社区养老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保护到国际救援,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形成覆盖城乡的爱心网络。这组数据背后,是雷锋精神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表述和展示。
雷锋精神,文明星火的永恒价值。
在浙江宁波,"顺其自然"的匿名捐款者连续23年绵延不绝,累计捐款1300余万元;在山东青岛,"微尘"爱心群体从一个人发展成数万人的公益组织。这些持续生长的善意,印证着雷锋精神的持久生命力。当"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年复一年涌现平民英雄,我们看到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有人质疑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但当我们看到外卖骑手为救护车开道,大学生支教团员扎根偏远山区,20来岁的志愿者在冬奥会、亚冬会绽放青春笑容,答案已然无比清晰。每个主动搀扶老人的大手,每次自觉垃圾分类的举动,都是雷锋精神的花苞绽放。
从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种精神传承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雷锋精神正突破地域、种族和文化界限,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这种超越时空的价值共鸣,让文明的火种永远不灭。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雷锋精神早已超越了个人事迹的范畴,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坐标。它像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固着社会文明的基石;如光芒四射的航标灯,指引着道德航行的方向。当14多亿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做一颗发光的螺丝钉,就能汇聚成照亮时代前路、辉映大地的璀璨星河。
(作者赛力克,网络作家。爱好学习、知识相当渊博,善于深度思考,语言清新靓丽,其文内涵丰富、眼界宏阔,作品散见于各级各大媒体)
来源:华文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