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藏家故事》|李晖:收藏中的建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5:44 1

摘要:源于建筑行业的职业背景,李晖偏爱收藏有建筑空间感的艺术品。他积极推动建筑师与艺术家跨界融合,创办了中国首座建筑模型博物馆。

/藏家李晖

源于建筑行业的职业背景,李晖偏爱收藏有建筑空间感的艺术品。他积极推动建筑师与艺术家跨界融合,创办了中国首座建筑模型博物馆

博物馆的灵感来自东京的建筑模型仓库 ARCHI-DEPOT,李晖在旅行时偶然拜访,被其理念、空间、收藏体量以及专业的储存技术所震撼,当时就想“为什么不做一个自己的建筑模型博物馆呢?”于是他邀请知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俞挺设计了这座纯白色的艺术空间,专注于建筑模型的收藏与展览。

/中国模型博物馆内部空间 摄影:CreatAR Images

/中国模型博物馆设计图 图片来源:Wutopia Lab

3000根钢管构成了完整的空间序列,承载了几百个建筑模型。李晖认为:“既然博物馆展示了各种建成/未建成的模型,那么一旦悬置地域和时间,以宏观视角观察,它们就构成一个新的世界。” 于是,建筑模型博物馆取名 Models in Model. 策展则围绕“巨型未来城市”这一主题展开,“模型成为城市肌理的构成,各自发散性地预言未来”

/袁烽,竹里,2016 摄影:CreatAR Images

除建筑模型之外,李晖也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在建筑模型博物馆里,他为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 Rooter 系列《Stream》打造了圆弧形陈列空间,营造出静谧疏朗,略带神圣感的氛围。这位雕塑家的艺术风格在他看来“有一种建筑的精神。”

/安东尼·葛姆雷,Rooter系列《Stream》,2018,铸铁

李晖还收藏毛焰、张恩利、刘小东、倪有鱼等人的艺术作品。他盛赞毛焰的画工,欣赏他作品中黑白色的运用,这呼应着李晖作为一名建筑师的身份认同。张恩利的《外立面》对建筑材质的描摹击中了他的内心。刘小东《旭子》中草根人物的形象连接着建筑行业最普遍的现实。这些作品都是当代艺术,又都击中了他作为建筑业界人士的审美偏好。

/李晖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局部)

收藏倪有鱼的装置作品《ART023》则是“顺理成章”,李晖认为,倪有鱼其实是在做一种“行为艺术”,除了亲手完成场景内的微观绘画和雕塑,更重要的是,他提前构思了一种互动机制,吸引藏家参与这场艺术游戏。这件作品恰恰代表着艺术家与各学科互相给养、碰撞,创造全面感官的艺术体验的一种尝试。

/李晖收藏倪有鱼作品《ART023》

除此之外,李晖还收藏了普利兹克奖得主,来自印度的建筑师巴尔克里希纳·多西的作品《梦的重叠》,以及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为上海西岸梦中心构思的设计手稿等。中国建筑师李涵、马岩松、王子耕等人,也有部分建筑跨界艺术的作品出现在这里。

/印度建筑师多西,《梦的重叠》,2022

李晖表示,艺术对他的设计工作颇具启发性,对生活也是一种调剂,还能让他结交藏家好友,走近艺术家感受创作的过程……这份因追求艺术而产生的热情使他深感愉悦。谈及对未来藏家的建议,他总结:其一是“喜欢”,符合个人审美;其二是“个性”,形成收藏逻辑;最后就是“坚持”,奉行长期主义。“只要做到这三点,你的收藏就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模型博物馆彩蛋空间 摄影:CreatAR Images

《100个藏家故事》视频栏目 每期锁定一位主角,围绕当代艺术、古董、珠宝、腕表、汽车、珍本、影像、设计、潮玩等多元主题展开。100段个人史,拼贴出收藏的多重光谱。我们记录选择,也追问选择,探讨收藏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当一切回归日常,收藏将如何“塑造你的美感生活”?

本期制作团队

100个藏家故事100 Collectors ©️

制片人Producer:曹丹

监制 Executive Producer:李昕

导演 Director:孙瑞祥

摄影 Phtography:陈子豪

摄影助理Camera Assistant:刘敏灯光师Graffer:王夕阳

剪辑 Editor:陈子豪

设计 Design:孙语舒

后期 Post-production:Xiangsun Studio

场地 Location Support: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

全部藏品素材感谢藏家惠允

*视频中的部分作品为建筑师借展作品: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2002

马岩松,北京旧城改造项目“胡同泡泡218号”, 2019

来源:iWeekly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