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派讯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潍坊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管理员杨智忠入选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并作为五位访谈人之一参加活动。今年78岁的杨智忠是一名退役军人,他24年如一日
新派讯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潍坊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管理员杨智忠入选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并作为五位访谈人之一参加活动。今年78岁的杨智忠是一名退役军人,他24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着陵园的每一寸土地,用赤诚守护着720位革命烈士,还用行动为56位烈士寻找到家人。
杨智忠参加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以军人家庭之魂
守英烈传承之责
每天早上起床后,杨智忠都会拿着扫帚,打扫陵园墓葬区的卫生。只要看到墓碑上有尘土,他就会去清理一下。像这样的重复动作,杨智忠已经坚持了24年。他把长眠在这里的720位革命烈士当作亲人,默默守护着他们。
谈及守陵初衷,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杨智忠说,自己的父亲曾在战斗中被战友舍命相救,两位救命恩人及自己的舅舅牺牲后均安葬于此。2001年,得知陵园招聘管理员时,他想都没想就向民政部门提交了申请。申请通过后,他瞒着亲友,直接把东西搬到陵园。“我总觉得守护烈士陵园是我军旅生涯的一种延续,在这里守护烈士英魂,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还是一名军人。”杨智忠说。
就这样,杨智忠带着妻子和小孙女住进陵园旁的小屋,开启与720位烈士相伴的岁月。
以忠诚守护之心
践英烈守望之诺
初到陵园,每月的补贴仅够维持基本开销,生活清苦却宁静。2004年,妻子突发重病,治疗后需回家休养,这让杨智忠陷入两难:留,无法照顾妻子;走,愧对烈士英魂。
此时,来自烟台海阳的两位年轻人捧着烈士证明寻至陵园表示:自己的爷爷是在1947年丈岭战斗中牺牲的,父亲生前一直惦念寻找爷爷的埋骨之地,始终未能如愿。
杨智忠翻遍名册、走遍墓区,却未找到对应的墓碑,不得不告知对方“可能有一座无名烈士墓碑就是你们爷爷的”。两人听后在墓碑前跪地痛哭,那场面让杨智忠无比难受。“看着他们痛苦的样子,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烈士家属们对烈士的那种彻骨思念和几十年接力寻亲的辛酸,比我难多了,我必须留下!”杨智忠坚定地说。
从此,为烈士寻亲成为他的使命。陵园720座墓冢中,仅有60座刻着姓名,17座模糊标注着地址。为了准确地为烈士找到亲人,杨智忠每天揣着笔记本穿梭于碑林间,将所有能查到的烈士姓名、籍贯、年龄、牺牲年月、参加战役等信息逐一比对,用近5万字的手写笔记,为烈士们勾勒出模糊的“生平画像”。“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心疼,烈士们牺牲的时候大多数只有十几岁、二十岁出头,还是些孩子。把他们‘送回家’,是我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情。”杨智忠说。
杨智忠抚摸烈士英名墙。
以半生奔波之力
圆英烈归乡之梦
2004年,在妻子的支持下,杨智忠毅然踏上为烈士寻亲路。他奔赴烟台、青岛等地,走村入户搜集线索。
随着事迹被传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媒体人加入寻亲队伍。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陆续在青岛、临沂等地为多名烈士找到了亲人。2019年,杨智忠受邀登上央视《等着我》栏目,借助“互联网+”让寻亲从实地走访升级为全网接力。2024年清明,84岁的李宗芝看到陵园英名墙上哥哥“李书仁”的名字泣不成声的场景,通过央视《道德观察》栏目的镜头感动数万观众,这场迟到77年的“团聚”,凝聚着杨智忠日夜奔波、风雨兼程的心血。
24载光阴流转,如今杨智忠已成白发老者。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杨智忠的生活渐趋安稳,但那本磨破封皮的笔记本始终伴随着他。56位烈士魂归故里的背后,是跋涉万余公里、走访12处革命遗址的坚持,是8000多个日夜与英灵的无声对话。
青山不语,松柏为证。杨智忠用24年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陵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一种永不褪色的英雄精神。这份坚守,温暖了岁月,也照亮了未来。8月27日,杨智忠荣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对此,他说:“陪伴守护好英烈,把他们的英魂‘送回家’,是致敬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做下去!”
杨智忠正在打扫陵园的卫生。
愿这份坚守被更多人看见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在8月27日举办的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上,我市推荐上榜“中国好人”杨智忠受邀参加。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24年如一日守护720位烈士英魂,更跋涉万余公里让56位烈士魂归故里。
杨智忠的坚守,是红色家风的生动延续,更是初心使命的自觉践行。出身军人家庭的他,自幼浸润在英雄故事中,父亲在战争中被战友舍命相救,两位救命恩人与舅舅长眠于饮马烈士陵园。这些刻在家族记忆里的牺牲与奉献,让尊崇英雄、守护英雄成为杨智忠深入骨髓的信念。在他心中,守护陵园就是守护英烈,就是延续军人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告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烈士英魂。
“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做下去”,这句朴实的话语,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在陵园的晨昏交替中,杨智忠认真记录每一块墓碑的细节;在寻亲路上的风霜雨雪里,他执着追问每一个可能的线索。杨智忠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烈士的姓名、籍贯和生平等,也写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历史的深情。更令人动容的是,杨智忠的坚守并非孤军奋战,随着事迹被传播,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其中。
伟大出自平凡,杨智忠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在苍松翠柏间写下了一部关于忠诚、责任与大爱的生命史诗。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韧劲,践行了对使命的忠诚;他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却用“为烈士寻亲”的执着,诠释了对群众期盼的回应,更是对英烈“不能被遗忘”的郑重承诺。愿这份坚守被更多人看见,愿这种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因为,致敬英雄,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价值底色。
编辑:李婕宁 刘德增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来源:新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