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真的可以洗白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6:18 1

摘要:您有没有想过,要是您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敌人眼看就要打到首都了,这时候有人给您出主意——咱们炸了眼前这条大河吧!河水改道肯定能挡一下敌军,至少能让他们绕点路。但代价是,几十万老百姓会直接送命,上千万人得流离失所。这些人可都是您本该保护的子民啊,这命令,您下得去

您有没有想过,要是您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敌人眼看就要打到首都了,这时候有人给您出主意——咱们炸了眼前这条大河吧!河水改道肯定能挡一下敌军,至少能让他们绕点路。但代价是,几十万老百姓会直接送命,上千万人得流离失所。这些人可都是您本该保护的子民啊,这命令,您下得去手吗?如果再告诉您,敌军之所以能势如破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您自己之前瞎指挥造成的,您又会怎么想?

这可不是虚构的故事。1938年6月9日,面对日军的迅猛进攻,蒋介石真的下令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河决堤了,接下来的就是黄泛区人民无尽的噩梦。

总有人替老蒋这么辩护:说是日军攻势太猛,炸黄河是没办法的办法,是为了阻击日军。可这种说法,我真是理解不了。咱们稍微捋一捋就知道,仗之所以打到那个地步,和老蒋的指挥失误脱不开干系。

淞沪会战的时候,如果不是老蒋连续三次叫停进攻,给了日本人调兵遣将、集结兵力的宝贵时间,战况很可能就不一样了。这真的不完全是前线将士的问题,更多是指挥的毛病。淞沪会战没打好,直接导致后面的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兵力捉襟见肘。

再说徐州会战,如果不是老蒋担心李宗仁打了胜仗会威胁到他的地位,非要亲自上阵“微操”,战局也不至于那样。正是他自己的一通操作把局面搞砸了,然后又说“没办法了,只能炸黄河阻敌了”。那我倒要问了,这“势不可挡”的敌人,是谁给造就的呢?

前线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仗本来打得挺好,最高指挥官一“微操” often(常常)就操进了下水道。我甚至有个观点:如果“七七事变”后老蒋成了植物人,换其他任何一个领袖来指挥,别的方面不敢说,但军事上大概率不会比他做得更差。

好,咱们收回来。当时老蒋炸了花园口,说是为了阻击日军,那到底效果怎么样呢?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效果确实非常有限。日军的第14和16师团确实一度被洪水围困,损失了一些装备,进攻停顿了两三个星期。

网上有种说法,认为炸开花园口最大的意义在于制造黄泛区,迫使日军改变进攻路线,转而沿长江进攻。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问题在于,根据日本大本营当时的通讯记录,早在1938年4月,他们就已经决定不走平汉线穿越黄泛区了,主攻方向就是顺着长江打武汉!连武汉会战爆发的日子(6月12日)都是日军早就计划好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老蒋炸开花园口,几乎没争取到任何宝贵的战略时间,却白白葬送了至少89万中国平民的生命,还有上千万人因此受灾。这已经够离谱了吧?但还有更离谱的。

现在有人洗白,说蒋介石是为了延缓日军,甘愿背负千古骂名,是“忍辱负重”。可事实上呢?老蒋刚开始下令挖黄河时,就已经着手宣传是日军飞机炸毁了大堤!他自己很清楚炸黄河是天怒人怨的逆天操作,这在他日记里都能找到证据。他压根就没想担这个骂名。“甘负千古骂名”?您可放心,老蒋绝对没这个勇气。

而且吧,这类事老蒋可不是只干了一回。1938年11月,日军逼近长沙时,他又密令纵火焚城,而且根本没通知老百姓!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从11月12号晚上一直烧到14号,整个长沙城被烧成一片白地,3万多人活活烧死,无数珍贵文物化为灰烬,12万人无家可归。后来民怨沸腾,压不住了,老蒋拉出三个人当替罪羊枪决了,以此平息众怒。

这种操作他干了一次又一次,嘴上可能也会表示忏悔,但手上可从来没停过。说白了,在老蒋心里,老百姓根本就不是人,只是他达到政治目的可以随意牺牲的数字。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能用。

老话常说“一切暴行,但求有功”。别的暴君行暴政,或许真能见到点“功”,但老蒋呢?他是一切暴行,却常常无功而返,光剩下暴行了,这才是最逆天的地方。

炸了花园口之后,连日本人的报纸都骂他是“人类的敌人”。您想想,连侵略者都在骂他残忍,这得是什么程度?

正因为老蒋这一系列逆天操作,使得他大失民心。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得百姓拥护,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老蒋看到共产党势力壮大,加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后日军进攻势头相对减弱,战局进入相持阶段,他那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心思又活络起来了。

他竟然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全部撤到黄河以北去,然后在行军路上暗中设伏,围攻自己的同胞——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还十分艰难的时刻,老蒋居然调转枪口对准了自己人!这就是“皖南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实上宣告破裂。

“皖南事变”这个事情特别复杂,真要讲清楚得单独开一期。您只需要知道结果:叶挺、项英率领的新四军军部约9000人,遭到约8万国民党军的包围袭击,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

更雪上加霜的是,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这使我们在舆论上更加被动。好在从1941年开始,美国加大了对华援助,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暂时被充足的物资援助所缓和。

时间走到6月,由于日军的轰炸和国民党指挥失措,造成了惨痛的“重庆隧道惨案”,大量平民窒息死亡。

也是在这个时候,美国罗斯福政府对日本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要求日本归还从“九一八”以来侵占的所有中国土地。日美矛盾越来越激烈,日本最终决定对美国下手。

1941年12月8日,日本舰载机轰炸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挑起战争后的一个月内,就接连攻陷了香港、关岛、威克岛和雅加达,并开始入侵缅甸,东南亚战局急转直下。

罗斯福总统此时深刻意识到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开始积极与中国交涉。老蒋当然嗅到了这里的“商机”,也努力向美国示好。当时在全球,只要你愿意坚决反法西斯,罗斯福总统的援助就可能到来。

老蒋通过争取,确实获得了不少援助,还得到了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头衔。但问题接着来了:援助怎么运进来?当时日本在东南亚攻势很猛,缅甸眼看要守不住了,印度就成了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安全通道。

但当时的英属印度,正处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高潮中,印度人对帮助其他国家打仗没什么兴趣。老蒋于是决定,亲自去一趟印度,调解印度国内的民族运动,争取让印度保持通道畅通。

1942年2月,老蒋和宋美龄,以及驻华大使卡尔等十多人,一起飞往印度。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了印度,抽象的事情一件接一件。

比如,老蒋到了之后等了一个星期,连甘地的影子都没见着。他一直在印度各地做一些无关紧要的访问,最关键的安全通道问题根本没机会谈。老蒋有点急了,问英国大使卡尔:我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见甘地,他现在人在孟买,我们却一直不在孟买,总在别的地方转,这是什么安排?

您猜卡尔怎么回答?他说:虽然我们在印度,但我们不能直接去孟买见甘地,得等甘地到新德里来见我们。因为我们大英帝国是宗主国,怎么能主动跑去见一个印度人呢?

这可把老蒋整懵了,估计心想:我以为我在国内打太极已经够可以了,没想到出了国还能遇到高手!日本人进攻势头这么猛,整个同盟国都快火烧眉毛了,英国人还在这死守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架子呢!

老蒋于是决定,不管英国那套了,他要亲自去见甘地。等了一个星期,到2月18日,终于在加尔各答见到了甘地。

如果说没见甘地之前只是觉得抽象,那见到甘地之后,老蒋算是小巫见大巫,开了眼了。甘地才是真正的高手。那场面,据说非常尴尬:

蒋介石先问候甘地身体如何,甘地说:“人人以为我的身体甚佳…实则已枯萎。”接着甘地还特意说,和尊贵的总督谈话需要正式翻译,但和我这老头子,就不必拘礼了,尊夫人英语极好,声音悦耳,就请她翻译吧。

然后甘地就开始大谈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说:“阁下革命有阁下的武器,我有我的武器,你的武器声音宏亮,我的武器则寂然无声。”他还坚信这套方法能对抗“世界上最大有组织的武力”。

宋美龄都忍不住问,您是不是觉得您的方法已经部分成功了,如果时间允许,还会继续用下去?甘地坚定地说:“非暴力政策从来没有失败过”。

蒋介石试图劝甘地,希望印度先支持英国抗战,战后英国会允许印度独立。但甘地拒绝了,他说:“即使独立也不愿以暴力来得到”,他甚至认为“英、美的民主主义是假面具…对于被压迫的民族,任何外族统治者都是一样恶劣”。

最让蒋氏夫妇惊讶的是,会谈结束时,甘地对宋美龄说:“现在我想把我的武器赠献给您。”您猜是什么?是一架手纺车!甘地还当场盘腿坐下,演示如何纺线。 自幼生活优渥的宋美龄估计从没见过这阵仗,也只能礼貌地收下这份“厚礼”。

这次会谈让蒋介石非常失望,简直话不投机。 他在日记里写,离开印度时甚至毫无惜别之感。

所以您看,老蒋这个人吧,你说他完全不想抗日也不对,但他总是把自己的权位和私心放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之前。指挥打仗时喜欢越级微操,往往帮倒忙;形势危急时,又不惜用百姓的巨大牺牲来换取消极的、效果存疑的战术延迟;事后还不敢承担责任,试图掩盖真相。

炸开花园口,是一个极其艰难时代下的一个极端决定,但它也折射出决策者是如何看待人民生命的——说到底,在那时的老蒋心里,普通百姓的命,恐怕真的只是他棋盘上可以随意牺牲的棋子而已。而历史,最终会给出它的评判。

来源:刘公馆历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