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骑兵作战发展了近千年,「马镫」才被发明出来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5:44 2

摘要:但在建康的城郊,一批新兵正按部就班地训练——不是操练刀枪,而是在练习怎么上马。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东晋初年,有个小细节,常常被人忽视。

那会儿长安已乱,北方烽烟四起,南方士族忙着扎根江左。

局势不稳,谁也说不准明天会发生什么。

但在建康的城郊,一批新兵正按部就班地训练——不是操练刀枪,而是在练习怎么上马。

说起来有点出人意料。

那时候的骑兵已不是新鲜事,从战国赵武灵王起,华夏就开始学胡人骑射。

到了汉代,骑兵更是一支主力,汉武帝打匈奴,全靠它。

但就是这样一个骑兵已经用了几百年的社会,直到东晋,才真正出现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双边马镫”。

这事儿有点蹊跷。

骑兵都用这么久了,怎么偏偏马镫这东西,晚了近千年才出来?

那时候,有个叫丁奉的人,吴将。

他死后在墓里出土了一件东西——一个单边马镫。

样子不复杂,就是一个铁环,下端略宽,可供脚踏。

有人说就是它,开启了马镫的历史。

不过这东西一开始可不是为了打仗。

更像是给那些不会骑马但不得不骑的人准备的。

那会儿从北方南下的士族子弟,大多擅文不擅武。

诗词文章信手拈来,但真要翻身上马,就显得有些窘迫。

一匹成年战马,肩高一米五以上。

人要是没点本事,穿着铠甲还想轻松跳上去,真不容易。

当时不少人上马前,都得找块“上马石”。

大户人家门口常备这种石头,仆人扶着,主人踩着石头一跃而上。

后来有些人干脆让随从跪地当“人肉上马石”——这事儿在文献里是有记载的,听着不太体面,但在当年,确实常见。

但问题也就来了。

打仗的时候,谁有空找石头?更不可能带着随从进战场。

于是,单边马镫就成了个替代品。

它挂在马鞍一侧,骑手一脚踏上,再翻身而上。

方便,快捷,也不那么丢脸。

据说,最早的马镫就是在江南流行开的。

那地方地形复杂,马匹使用频繁,但骑术普及率不高。

尤其是南方士族,风气偏文弱,骑术薄弱的人不少。

他们需要一种“辅助工具”,来完成“从地面到马背”的动作。

这就引出了另一件事。

西晋统一后,战事稍缓,一批贵族子弟开始追求“鲜衣怒马”的风雅生活。

说白了,骑马成了一种时尚。

可谁也不愿在姑娘面前摔个跟头。

那种一脚踩上马镫、翻身上马的动作,既潇洒又体面。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马鞍左右各挂一个镫。

这一下,事情就变了。

双边马镫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上马的问题,更彻底改变了骑兵的作战方式。

以前的骑兵,双脚悬空。

打斗时身体不稳,用不了太长的兵器。

马镫一上,骑手脚有了支点,重心稳定了,能用更长更重的武器。

骑兵冲锋的冲击力,也更强。

更重要的是,新兵即便骑术不精,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这对军队来说,是个大事儿。

到了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大规模使用马镫。

他们原本就擅骑射,一旦配上马镫,威力倍增。

南方不得不跟进。

骑兵的训练体系、战术配置,都因此发生了改变。

而在更远的西方,也有类似的发展。

比如中亚草原上,早期的软马镫、皮马镫也逐渐被采用。

有人说是中国传过去的,也有人说是各地独立发展。

其实很难说清。

马镫不是高精尖技术,一个灵光一闪、材料合适,谁都可能弄出来。

但要说哪儿最早用得系统、推广得快,那还真得看东晋以后的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马镫的普及也引起了战术上的变化。

比如唐军的重骑兵,靠的就是马镫加上重甲与长矛的组合。

这种打法后来还影响了欧洲骑士制度。

拿破仑时代的龙骑兵,仍能看到这种传统的影子。

可别小看这一对小铁环。

它的出现,不只是让一个文弱书生能顺利上马,更让整个战争体系发生了质变。

最后说个细节。

唐代以后,不少军队规定,每匹战马必须配备标准铁镫,甚至列入军备清单中。

谁要是不上镫,反倒成了不合规矩。

从那以后,“上马石”这个词,慢慢退了场。

参考资料: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 major discoveries》,文物出版社,2007年。

孙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

高明士,《中古时代的文人与社会》,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

来源:希拉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