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30个小时后,菲律宾两艘主力船撤离!仁爱礁破船进入最后时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5:33 1

摘要:8月27日下午,菲律宾派出的两艘主力船只——海岸警卫队“BRP Melchora Aquino”号与“BRP Bagacay”号,原本意图突破中国海警的管控,向仁爱礁坐滩已久的破旧登陆舰实施所谓“补给”或“人员轮换”。

8月27日下午,菲律宾派出的两艘主力船只——海岸警卫队“BRP Melchora Aquino”号与“BRP Bagacay”号,原本意图突破中国海警的管控,向仁爱礁坐滩已久的破旧登陆舰实施所谓“补给”或“人员轮换”。

然而,面对中国海警5304舰艇的拦截与持续监控,在对峙30个小时后,菲律宾的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此事的开端要追溯到8月24日,当天,菲律宾武装部队公开表示,要对仁爱礁实施新的人员轮换和补给,这样的表态在国际媒体上迅速传播。

菲律宾显然希望通过公开宣示来增加筹码:一方面向国内展示“强硬立场”,另一方面则借助国际社会的目光为其行动提供某种“安全伞”,这种做法在过去并非没有先例——每当仁爱礁补给受阻时,菲律宾往往会通过喊话和舆论造势来缓解自身的被动。

随后,菲律宾派遣的两艘主力船只——“BRP Melchora Aquino”号和“BRP Bagacay”号,从巴拉望岛出发,直奔半月礁海域。

这里距离仁爱礁直线约93公里,是进入仁爱礁的重要通道,它的位置特殊,既能作为观察点,也常被用作行动的集结点,菲律宾此次的行动选择在这里停留,本身就是试探意味浓厚。

然而,中国方面早已习惯这种“先声夺人”的策略,在实际行动上,中国海警和相关部门始终保持高度警戒,确保一旦出现动向便能快速反应,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菲律宾船只进入半月礁海域的第一时间,中国海警5304号便迅速到达现场,这种反应速度,意味着中国早已对相关海域保持全天候监控,AIS信号、卫星侦察以及海上巡逻,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络,使得任何接近仁爱礁的动向都难以逃过监视。

根据多方信号监测与目击信息显示,中国海警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警戒与压制态势,严密封锁菲律宾船只可能的突破路径。

在对峙过程中,中国海警船始终保持在关键位置,既近距离监控,又避免激烈动作。通过广播警告、航线拦截等方式,逐步压缩菲律宾船只的行动空间,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通过公开信息渠道及时释放信号,确保外界理解事件真相,避免被菲律宾在舆论上“反客为主”。

其实这并非首次类似对峙,过去一年里,仁爱礁方向的“补给战”已经多次上演,菲律宾方面时而以小艇偷运补给,时而试图借助外界关注制造舆论压力。

但这一次,他们寄希望于“以大压小”,用更强的船只硬闯,结果却再次遭遇失败,对峙持续了三十个小时,菲律宾船只始终未能接近仁爱礁一步,最终被迫撤离,一艘驶入苏禄海,另一艘停靠布里卢延港。

菲律宾此次行动并非仓促上阵,而是一次带有明显筹划的“突围”,与过去以小型补给船偷运物资的方式不同,这次他们动用了海岸警卫队的主力舰艇。

“BRP Melchora Aquino”号是菲律宾近年来重点引进的新型舰艇,排水量大、续航能力强,装备比普通补给船要完善得多,“BRP Bagacay”号虽然吨位较小,但也属于海警船中的中坚力量。

这种配置,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菲律宾并非仅仅想送点补给,而是有意通过展示更大规模的船只来制造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而且菲律宾这次选择出发时间同样耐人寻味,8月24日放话,27日正式出动,时间间隔正好可以让舆论发酵、引发外界关注。

换句话说,菲律宾是想在行动与舆论之间制造合力,一旦船只遭遇拦截,他们便可以对外宣称“中国阻挠补给”,进一步博取国际同情。

所以从结果看,这次行动更像是一场“姿态表演”——试图通过展示决心来弥补实际能力的不足,但问题在于,姿态可以重复,补给却难以完成,随着时间推移,仁爱礁破旧登陆舰上的困境只会更加严重。

来源:鉴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