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好消息传来!随着虹口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整理、清点,一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珍贵史料重回世人面前。
随着
743卷(组)老胶片与22本相册重见天日
抗日战争时期和胜利后的
一幕幕徐徐展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好消息传来!随着虹口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整理、清点,一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珍贵史料重回世人面前。
▲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清点整理工作现场
这批珍贵史料的捐赠人是居住在虹口北外滩社区的居民康晓东。他的爷爷康正平于1936年创办了上海大华摄影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康正平投身新闻摄影活动,见证并记录了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不少重要的历史时刻。如今,孙子康晓东将老人封存多年的影像资料交予虹口区档案馆。
▲《上海地区日军全部放下武器》(康正平拍摄,来源:上海图书馆)
▲《日本向我投降在京签字》(康正平拍摄,来源:上海图书馆)
见证日本战犯游街、受审
1937年至1949年间,康正平以摄影记者的身份走南闯北,留下了众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时刻。
康正平留存的影像资料中,有一组“日本战败后,上海监狱审判战犯”的照片。这组照片中,他纪录下了抗战胜利后上海首次枪决日本战犯的重要历史瞬间——战犯米村春喜、下田次郎在行刑前被游街示众的画面。
米村春喜曾任驻常熟日本宪兵队队长,而下田次郎则是驻江阴日本宪兵队军曹。在各自驻地任期内,两人残杀了许多抗日志士和无辜百姓,血债累累,被民众冠以“常熟之狼”和“江阴之虎”的恶名。
▲聚集在上海监狱(现提篮桥监狱)门口的民众(康正平拍摄,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从康正平捕捉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当天,上海监狱(现提篮桥监狱)门外人潮汹涌,群众们聚集于此,争相目睹日本战犯的丑恶面目。囚车行进途中,马路被层层人群包围,密集的人流几乎挡住了车道。
▲两名日本战犯被押送刑场途中(康正平拍摄,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康正平还全程参与了1948年8月23日于上海参议会大礼堂举行的对日本侵华第一号战犯冈村宁次的公审,并拍摄了一组庭审照片,记录了这一事件的历史瞬间,后公开发表。
▲《公审日本侵华第一号战犯冈村宁次》(康正平拍摄,来源:上海图书馆)
据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清点、整理,康正平所拍摄的此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照片逾300张。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中,另有几张风景照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所定格的,正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家喻户晓的卢沟桥。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标,卢沟桥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 “七七事变”)而被铭记,这一事件不仅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更成为中国全面对日抗战的起点。
▲卢沟桥(康正平拍摄,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透过康正平的镜头,卢沟桥的旧日风貌从不同角度被清晰还原,画面中既能看到桥梁的整体轮廓,桥上标志性的石狮子也清晰可辨。
定格梅兰芳剃须首演幕后
除了抗战胜利后的历史瞬间,康正平还拍下了那个年代众多风云人物的身影,京剧大师梅兰芳正是其中之一。
194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从被日军侵占的香港辗转返沪,正值盛年的摄影记者康正平对这位“梅博士”一直心怀敬仰。当时,得知梅兰芳抵沪消息后,康正平提前等候在其下榻处,用相机记录下梅先生的影像。因照片发表需确认,康正平获得了与梅兰芳约见的机会。在面谈中,康正平详尽介绍了当时的上海时局,这位年轻人的风趣谈吐,驱散了梅先生因战乱积郁的烦闷,两人自此结下友谊。
▲1942年,梅兰芳从香港返沪后的影像。(康正平拍摄,来源:上海图书馆)
抗战胜利前三年,梅兰芳深居上海寓所,以作画、授艺度日,鲜与外界往来。康正平常受邀至寓所畅谈,成其了解外界的窗口之一。期间,康正平为梅家及弟子拍摄了大量照片,定格了梅先生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暂别演出舞台的艺术气节。
▲康正平拍下蓄须明志时期的梅兰芳先生与家人、弟子在“梅华诗屋”合影。(康正平拍摄,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这一张是抗战胜利后,梅先生剃须后首次于兰心大戏院复出的照片,当时,我爷爷受邀全程记录,这张是他在后台拍的。”1945年,梅兰芳首次复出即在上海兰心大剧院演出《刺虎》,这是梅兰芳专为“劫后重生”编排,此后该戏再未上演,康正平的镜头完整留存了这一绝版舞台风采。
▲1945年10月10日,梅兰芳于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刺虎》,盛况空前,大家热切期待着梅兰芳再次归来。康正平为其留下后台准备时的照片。来源:上海图书馆
老胶片揭开中国海军特殊一页
在这次整理过程中,一卷写着“接收日舰海军”字样的胶卷引起了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注意。
▲“接收日舰海军”老胶卷
缓缓拉开胶卷,成队的海军、军舰影像在灯光下清晰可见。其中,一张底片所显示的“海军江南造船厂接收日本赔偿军舰升旗典礼”揭开了这卷胶片的“身份”。
▲康正平保存的胶卷“接收日舰海军”中部分影像。
根据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的《解放军生活》刊文资料:1945年日本投降后,盟军将135艘日军无武装舰艇作为战争赔偿分给中、英、美、苏四国。1947年6月,中国在抽签中获得34艘舰艇。这些舰艇分4批于1947年7月至10月间抵达上海、青岛,接收后被临时编号为“接1”至“接34”并更名。
从首张底片拍摄的门头来看,康正平所拍摄的这一卷内容,应该就是第一批于上海江南造船厂接受的日军赔偿舰。资料显示:“据协定,第1批8艘军舰在抽签结束后就已在佐世堡港待命起航,于7月3日下午抵达上海吴淞口。7月6日,在上海高昌庙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接收仪式。”
照片背后的拳拳爱国心
康晓东说,爷爷在16岁时,买下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从此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他常常带着相机穿梭于街巷,不仅拍摄过抗日战争前后的重大事件,而且也用镜头捕捉下市井生活的鲜活瞬间。
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居住在养老院的康正平因为脑病已无法正常生活。但让康晓东动容的是——“有一年,我从外地回来,去养老院看他,他的床头柜依然放着一台照相机。他对摄影是有着一辈子的执著和热爱。”
▲康正平(第一排右二)与家人合影,第二排左一为康晓东。
▲康正平留存的摄影器材
刻在康正平骨子里的,有作为摄影记者的职业习惯,更有着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在康正平自制的黑色卡纸相簿中,记者翻阅到了他拍下的“上海在旧时代殖民者侵略下的陈迹”系列照片,其中有孤岛时期的外滩、赫德铜像、巴夏礼铜像、和平女神铜像等影像。在这一页结尾处,康正平写道:“上海得到解放了,这一块宝贵的土地,等待着我们来建设、发展和繁荣。”
▲康正平拍下的“上海在旧时代殖民者侵略下的陈迹”。
康晓东说,爷爷其实在1985年时就想办一场个人摄影历史资料展览,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办成。爷爷未竟的心愿,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我懂他的想法,他希望这些东西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康晓东觉得时间到了!他决意将心中的想法付诸行动——把爷爷封存的影像资料开箱整理、好好修复。因此,他联系到虹口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希望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让这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珍贵史料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日本赔偿舰到沪(康正平拍摄,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虹口区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影像遗存是鲜活的 “时代烙印”,填补了部分历史细节,为研究抗战历史、社会变迁、文化名人等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接下来,区档案馆还将通过进一步的整理、修复,用各种方式让这些沉睡的史料“活起来”。康晓东也将与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工作。
康晓东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他相信,爷爷的心愿
将以影响更深远的方式得以实现
记者:何娉
图片:须志洋、虹口区档案馆
头图制作:崔莹
美编:葛彦铭
来源:上海虹口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