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餐厅里的一些蔬菜,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甚至有点丑。像皱叶甘蓝吧,叶片一层层卷起来,看着不平整,但却在火锅店里卖得特别火。我第一次在菜单上看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印错了,后来去尝了,居然还挺好吃,口感脆脆的,不像平常的绿叶菜那么软烂。我猜
又丑又奇怪的蔬菜,被各大餐饮店卖疯了!越丑越好卖?!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餐厅里的一些蔬菜,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甚至有点丑。像皱叶甘蓝吧,叶片一层层卷起来,看着不平整,但却在火锅店里卖得特别火。我第一次在菜单上看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印错了,后来去尝了,居然还挺好吃,口感脆脆的,不像平常的绿叶菜那么软烂。我猜可能是因为这种蔬菜的褶皱比较厚,吸汤汁的能力比普通叶菜强,火锅里涮一涮特别合适,味道就容易抓住人。
前两年,新茶饮开始强调健康升级,各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开始频繁出现。羽衣甘蓝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大家应该都听过喜茶的“羽衣纤体瓶”吧。我自己试过几次,感觉喝着比较清爽。餐饮人似乎总是乐于探索新的食材,皱叶甘蓝也就顺理成章被搬上了餐桌。有人说它像羽衣甘蓝的近亲,也许就是这种亲缘关系,让餐厅老板觉得比较安全,尝试起来也不太冒险。
皱叶甘蓝的叶子厚实,绿色深沉,布满褶皱,科学上好像说褶皱可以帮助叶片储水,也利于光合作用。但我觉得更直观的感受是,这样的叶子在炒的时候不会出太多水,口感反而保持脆嫩。很多餐厅直接叫它皱皮菜,菜单上一看,名字挺形象的,真的就像皱巴巴的皮。火锅店里,巴奴毛肚火锅、辣都·脆毛肚火锅都有提供,有些野菜火锅店更是标配,明显成了卖点之一。
不仅火锅,皱叶甘蓝在中餐馆里也越来越多见了。川菜、湘菜的小炒里,甚至创意菜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清炒、凉拌、炖煮,几乎各种烹饪方法都能用得上。我自己有次去吃湘菜,点了个上汤皱叶菜,味道挺清淡养生的,叶子还吸了汤汁,挺有意思的。消费者对这种蔬菜的接受度也不低,尤其是年轻人,可能喜欢拍照发小红书或者朋友圈,觉得新鲜。
生产端也在加紧跟上这种需求。像亚非种业,在湖北、山西、四川、云南、内蒙古都建了皱叶甘蓝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还在尝试产地多元化。我有点好奇,这么多地方都能种,是不是口感会有差别?可能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叶子的厚度、脆度都会有微妙变化吧,但具体我也没去研究。
板蓝根青菜的出现更让人觉得有点意外。一开始听到板蓝根,脑子里都是药粉的印象,可是餐厅里的板蓝根青菜长得跟普通油菜差不多。这其实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偶然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原本是为了提高油菜抗病性,没想到杂交出了带有板蓝根染色体的甘蓝型油菜。我自己看到的时候也有点懵,想说这不是药吗,怎么能直接吃?
这款板蓝根青菜一上市,就被很多餐厅抢着用。像蘑界火锅、客颂客家菜、湘菜佬麻雀都加入了菜单。零售平台上也有卖,价格大概是20多元一斤,算是比较高端了。我觉得这和它“药食同源”的标签有关系吧,消费者可能觉得吃起来安全又有营养,就算价格高也愿意尝试。口感脆甜,不苦涩,和板蓝根原来的印象完全不同。
沙葱是西北地区的特色植物,被叫作戈壁菜。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某种调料,结果是一种野生蔬菜,叶子细长绿油油,味道清甜,辛香却不刺激。当地人经常用它炒牛羊肉、做包子、炒鸡蛋,好像能减弱肉的膻味。我尝过凉拌沙葱,味道还挺特别,和普通香葱差别挺大,口感更温和一点。沙葱的水分充足,炒的时候不会变软,脆脆的,这种特性让我觉得很适合餐厅操作。
沙葱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火锅店、烤肉店都有用它做配菜。像海底捞、许府牛火锅,都会推出沙葱羊肉卷、沙葱肥牛这样的菜品。我自己去吃的时候,发现沙葱真的挺万能的,白灼、爆炒、凉拌都能吃,还能作为饺子馅或者烧麦馅料。餐饮供应链上,叮咚买菜也开始上架民勤沙葱,我猜是因为它好操作,而且消费者对这种新鲜口感感兴趣。
小众蔬菜受欢迎的原因可能有好几个。我觉得一个是健康属性,比如板蓝根青菜,大家都知道板蓝根有清热降火功效,所以看到这类菜,自然而然会觉得有食补作用。再一个是猎奇心理,像皱叶甘蓝这种外观特别的蔬菜,平常看惯了叶片平整的绿叶菜,突然发现它卷曲的形态,很容易引起尝鲜兴趣。我自己也是这种心理驱动,有时候会买一些平时不吃的蔬菜,单纯就是好奇。
供应链的完善也让小众食材更容易被餐厅采用。皱叶甘蓝和板蓝根青菜,清炒、涮火锅都可以;沙葱则适合白灼、爆炒、凉拌。这种操作门槛低,让餐厅不怕失败,也方便消费者在家尝试。我觉得这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太难操作,可能再健康或者好吃也不容易流行起来。
还有一点可能比较被忽略,这些蔬菜自带话题性。消费者尝试之后,常常会在社交平台上晒图、写笔记,间接帮餐厅做了宣传。我自己也会被朋友的笔记影响去尝试,感觉好像社交圈里都在讨论这个菜,于是产生了跟风的心理。餐饮品牌利用这种传播,似乎能提升品牌热度,尤其是新开店或者主打创新菜的店。
价格上,这类蔬菜比传统蔬菜要贵不少,但销量并不受太大影响。我在盒马上看到,皱叶甘蓝一百克十块多,但仍然卖得很好。板蓝根青菜一斤接近二十元,也能在平台热卖。我觉得可能和消费者心态有关,现在大家愿意为健康、尝鲜和独特口感买单,不完全在意价格。好像越是小众、越有特色的菜,越容易产生这种心理。
从种植角度来看,这些小众蔬菜的供应也在加快跟进。生产商在全国各地布局种植基地,提高产量和稳定供应。我有点好奇,是否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会让同一种蔬菜口感差别很大,但供应链上的人似乎在努力让口感尽量一致。至少在餐厅里吃到的,味道还是比较稳定的。
未来,我觉得这种小众食材可能会越来越多出现。中国地域广阔,各种蔬菜、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很多过去只在地方餐桌上出现的食材,可能会被更多餐厅和消费者发现。像皱叶甘蓝、板蓝根青菜、沙葱,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供应链完善和餐饮创新,这类小众食材的边界可能会越来越宽。
对于消费者来说,尝试小众蔬菜也带来一些新鲜感和乐趣。看到菜单上一个陌生的名字,点下去试试,有时候会发现惊喜口感,也会拓展自己的味觉体验。我自己就常常因为好奇尝一些奇怪名字的蔬菜,结果发现其实挺好吃,还挺养生。餐饮行业借助这种尝鲜心理,也能不断推出新菜品,让食客有新鲜感。
餐厅在小众食材的使用上,也显得比较灵活。我注意到,很多菜品会用它们来搭配主打肉类或者火锅,比如沙葱搭羊肉、皱叶甘蓝做火锅涮菜、板蓝根青菜配小炒。这种组合不仅增加了菜品的层次感,还让食材本身的特性更突出。我觉得这可能也是餐厅想让食客留下深刻印象的策略吧。
小众食材除了口感和健康属性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容易创造差异化。普通的蔬菜菜品吃惯了可能没什么惊喜,而这些奇怪或者少见的蔬菜,摆盘和味道都可能带来意外的体验。我自己吃过一次皱叶甘蓝炒牛肉,叶子卷曲,吸了汤汁,口感和颜色都比平常的青菜有意思很多。我想,这种差异化是餐厅愿意投入的原因。
不少消费者对小众食材的认知还会被平台笔记或者社交推荐影响。我有朋友专门在小红书上搜新菜,看到别人推荐的板蓝根青菜或者沙葱菜品,会立刻想去尝试。我觉得这有点像信息发酵效应,菜品本身可能没那么惊艳,但因为别人推荐,心理上会有期待,体验也会更积极。餐厅其实也在利用这种现象。
价格和供应稳定性一直是餐厅和供应商关心的点。小众食材虽然价格高,但供应链逐渐完善,餐厅不怕短缺。皱叶甘蓝、板蓝根青菜、沙葱都有全国不同地区的种植基地,这让连锁餐厅可以统一配送,保证菜品稳定。我想如果没有这个供应保障,再有趣的菜品也很难大规模使用。
小众蔬菜的火爆也带动了产品创新。像板蓝根青菜,供应商和食品企业做了水饺馅、速冻半成品,方便消费者在家吃。我自己尝过速冻水饺,味道还不错,有时候比去餐厅吃还方便。这种创新把小众蔬菜从餐厅延伸到家庭,也算是一种市场扩展吧。
从长远看,我觉得餐饮行业可能会越来越依赖小众食材带来的话题性和差异化。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对新鲜、健康和拍照分享都有兴趣,餐厅推出奇怪又好看的蔬菜,能满足多重需求。我自己在尝试新菜的时候,也会顺便拍照发朋友圈,感觉像参与了一种潮流,这对餐厅来说是一种额外收益。
整体来看,皱叶甘蓝、板蓝根青菜、沙葱这些蔬菜,虽然外观各有怪异之处,但正是这些特点让它们在市场上获得关注。我觉得消费者的接受度提高了,也促使供应链和餐厅不断调整策略,让这些小众食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隐藏款”食材被发现,让日常餐桌变得更有趣。
吃惯了普通蔬菜的人,尝试这些小众食材可能一开始会有点犹豫。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心理波动,但一旦尝试过,发现口感和味道都挺出乎意料的,有时候还会忍不住再去点。可能就是这种新鲜感,让人愿意为奇怪的蔬菜买单吧。这种体验感,可能比健康或者营养本身更打动人。
烹饪方式简单也是它们受欢迎的原因。清炒、涮火锅、白灼、爆炒、凉拌,几乎不用复杂调料就能出味。我自己试过在家清炒皱叶甘蓝,炒出来叶子依旧脆嫩,味道还不错。我猜正是这种易操作性,让餐厅和家庭用户都能接受,也降低了食材推广的难度。
餐饮端不断创新的动力,也来自消费者的反馈。我看到不少小众蔬菜菜品,大家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体验,评价口感和拍照效果。餐厅从中获取反馈,再调整菜品组合或烹饪方式。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迭代过程,比传统菜品更新慢的方式可能更有效,也更贴近消费者需求。
小众食材的流行,也提醒了我一个现象:我们对食材的认知还很有限。很多过去觉得只是地方特产或者药材的东西,现在通过供应链和餐厅的推广,逐渐进入主流消费市场。我自己在尝试这些蔬菜的过程中,也慢慢意识到,有些奇怪的菜其实挺有营养,还能丰富餐桌。
总的来说,这类小众食材在火锅店、餐厅、零售平台的受欢迎,并不只是因为它们“丑”或者“奇怪”,更可能是健康、猎奇、操作简单和话题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自己也有点感慨,原来看起来怪异的蔬菜,也能成为餐桌的新宠,改变了对食材的认知,也让吃饭这件事多了点趣味性。
来源:顶厨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