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优酸乳:“见手青味”这款“难喝”的口味,如何成为话题爆品? | Morketing出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5:10 1

摘要:“我们关注这个选题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最早注意到它是在去年,因为每年一到旅游旺季,云南菌菇这类话题总会自然登上热搜,而且是反复冲榜的状态。”优酸乳品牌经理分享。

文 | Rita

伊利优酸乳最近上线了一款极具争议的新口味——“见手青味”优酸乳

这款看似“离谱”的产品,却在上市后意外走红:首批5000份在天猫上线当天即售罄,四天之内全渠道卖光。甚至在二手平台上,还有消费者溢价加钱收购。

网友们的反应同样两极化:有人直呼“味道离谱,难以下咽”,有人调侃“买来送朋友,太适合整蛊了”,还有人呼吁品牌赶快返场再上新。

那么,为何这款“难喝”的饮料,会成为社交爆品?

计划已久,

但没想到“见手青”口味那么难调

“我们关注这个选题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最早注意到它是在去年,因为每年一到旅游旺季,云南菌菇这类话题总会自然登上热搜,而且是反复冲榜的状态。”优酸乳品牌经理分享。

在优酸乳的团队看来,“见手青”早是一个潜在的传播“富矿”。见手青是一种带有毒性的野生蘑菇,因“吃了能见小人”的传说广为流传。它天然具备几个传播基因:地域性:云南野生菌本身就是网络反复讨论的旅游话题;猎奇性:见手青的毒性和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梗化潜力:与“见小人”“吃菌中毒”等社交梗天然连接。

再加上这两年国家对文旅产业的扶持,使得“云南菌菇热”不仅是地方特色,也是全网关注的社会现象。团队从去年就已经开始筹划,希望能找到一个切入口,把这种原生话题和品牌结合起来。

“年轻人对有话题性的东西天生带有好奇心,而这类产品本身又能延伸出不少热点。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能更快速和年轻消费者建立沟通的选题方向。”优酸乳品牌经理补充。

换句话说,见手青是一个自带热度的梗:不需要额外教育,也不需要复杂解释,天然能激发年轻人的好奇与传播欲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在见手青味优酸乳的研发过程中,团队逐渐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它真的不好喝。研发半年,始终没能调出大众喜欢的风味,“其实在研发过程中,我们自己都试喝到吐过很多轮,确实很难调出适口的味道。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优酸乳是如何做的?

产品打法从“不让消费者受伤害”出发

核心是——让消费者从“关注口味是否好喝”到“让如果消费者觉得好玩的同时不会觉得被欺骗”,“所有设计都从‘让消费者觉得有意思又不会被伤害’出发”,优酸乳品牌经理说。

首先在包装上,把“梗”变成笑点。见手青的包装被赋予了“社交装置”的功能。一方面,预设“紫外灯彩蛋”,消费者用紫外灯照射包装,就会显现出隐藏的小蘑菇图案,把“见小人”的梗做成可演示的互动,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同时在包装正面采用螺旋错位的图形设计,模拟“致幻感”,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联想到见手青的毒性传说。另一方面,每盒产品还配了“呕吐袋”,用自黑式幽默告诉消费者:如果真觉得难喝,也没关系,这是我们预设的笑点。

这些设计让“难喝”不再是单纯的缺点,而是一个可以参与、可以调侃、可以分享的社交梗。

其次,场景锚定“送”。送既能巧妙解决产品售卖的问题,又可以让消费者更有参与感,所以社交传播和互动形式都围绕‘送’来设计”,优酸乳品牌经理表示。

比如,送朋友:买来整蛊好友,让对方体验“毒蘑菇奶”的魔性味道;送梗:一盒8包,总量1升,“一升”谐音“一生”,自然联想到“朋友一生一起走”,与传播主题绑定;送场景:愚人节、生日会、聚会,这些本就需要“整蛊”的节点,让见手青找到独特的传播土壤。

“送”的逻辑,本质上是把消费者从关注口味转移到人与人的关联,“大家一起来玩梗”,变成一群人哈哈大笑,体验的情绪被完全重构。

再者,降低试错成本。为了避免消费者“花冤枉钱”,优酸乳选择小规格和低价格:每包125毫升,比常规250毫升少一半,降低饮用压力;一盒8包,售价19.9元,单包两块钱左右,让消费者觉得“玩得起、不心疼”

这类产品就像饮料里的试用装——好不好先试一下,用最小成本体验最大快乐。

最后,信息透明化。在包装上明确标注“见手青风味”,并解释产品只是模拟风味,并未添加真正的见手青。这种透明沟通,让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知道可能“难喝”,从而避免了“被欺骗”的愤怒感。正因如此,见手青味优酸乳在舆论中虽然被调侃,但几乎没有被指责“割韭菜”。

最怕的是‘没有却不告知’,那样很容易失去消费者信任。我们宁愿提前说清楚,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总之,见手青整个项目的创意点,都是团队脑暴共创时碰撞出来的,最后揉成一个完整主题和大家互动玩起来的。

制造爆品得会“借势”

从伊利优酸乳见手青这个案例来看,在爆品打造这件事上,本质上考验的并不是一次营销操作的炫技,而是品牌能否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变化,并用合适的方式去承接这种变化。

今天的年轻消费者,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他们在日常高频消费时依旧讲究性价比,但在尝鲜消费上,愿意为“情绪”和“好玩”买单。优酸乳品牌经理说:“现在的年轻人更聪明了,不再轻易被品牌的单一宣传说服,而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日常饮品要划算,但在新奇口味上,他们愿意为‘有意思’买单。”这句话点出了核心矛盾:功能与价格依然重要,但“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另一根驱动力。

所以,品牌需要学会保持高敏感,并且懂得借势。

高敏感意味着不仅盯着竞品,而要从日常生活、朋友聊天、社交平台的原生话题里捕捉灵感。比如,见手青,它并不是优酸乳硬造出来的噱头,而是一个在社交网络上反复出现的原生热点,每年云南吃菌季,“见小人”的段子都会冲上热搜。“与其费劲创造新东西让消费者接受,不如直接拿他们本来就感兴趣的话题一起玩”,这种“顺势而为”,降低了教育成本,也让品牌轻松切入年轻人已经在热议的语境。

不过,短期爆点并不能替代长期价值。在市场上,我们不乏看到很多猎奇口味翻车,根源就在于只考虑了“热度”,没想过消费者的体验。有人买了几十块钱一瓶的香菜汁,喝一口就想扔掉,那种“被坑”的感觉足以摧毁对品牌的信任。优酸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项目一开始就设定了底线:不让消费者受伤害。无论是19.9元的定价,还是125ml的小规格,都是为了把试错成本降到最低。加上明确标注“风味饮料”,主动告诉消费者“里面不是真的见手青”,所有这些细节,让消费者明白自己买的是一个梗、一份体验,而不是被忽悠的日常饮品。

从这里延伸开去,其实就是短期与长期的平衡问题。随着优酸乳在“见手青”策略打法上的转变,其显而易见成为了话题型爆品,作用是唤醒记忆、刷新认知;而常规SKU才是业绩型产品,承担复购和稳定收入。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优酸乳品牌经理就提到:“我觉得可以从售卖组合上做结合,比如把话题型产品和常规产品做组合销售。”这其实是一种“爆品带货”的思路:消费者因猎奇而下单,但在收货时也会被提醒优酸乳的常规口味还在,从而实现流量到销量的转化

把这些经验抽象出来,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套方法论:

第一,保持市场高敏感,不断从生活碎片中捕捉潜在的爆款信号。

第二,做爆品前必须明确战略定位,区分是话题型还是业绩型,前者要快,要轻,要会玩;后者要深,要稳,要能复购。

第三,拒绝从零开始,学会用“组合拳”来拼装:热点+场景+低试错成本可以组合出话题爆品,经典品类+当下需求+体验升级则能组合出业绩爆品。

第四,守住底线,不伤害用户,尤其在做新奇尝试时,要提前在价格、规格、体验上把关,让消费者觉得“值”,而不是“被套路”。

在这个意义上,见手青的爆红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伊利优酸乳长期品牌策略的一次集中体现。它让消费者再次注意到优酸乳,并不是靠一时的销量,而是靠“这个品牌依然年轻、依然会玩”的心智唤醒。正如优酸乳品牌经理所说:“优酸乳不是一个30岁的老品牌,而是永远像17岁一样鲜活。”

结语

而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对此,优酸乳品牌经理也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年轻人在哪,我们就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沟通”。

这句话在品牌战略里并不新鲜,但在具体执行上,优酸乳试图用一套更灵活的方式去落地:

在内容合作上,不是单调的硬广,而是和《庆余年》《长相思》这样的头部剧集绑定,让剧情和产品形成梗点,广告本身就能成为话题;在产品创新上,不仅有见手青这样的极端猎奇,也有和“新的小狗”“黄油小熊”IP联动的黄油芝士味优酸乳,试图用“口味+文化”双重刺激打动消费者;在代言人选择上,则延续着一贯的节奏,从早年的周杰伦、刘亦菲,到今天的蒋奇明、时代少年团,总是挑选当代年轻人心里的偶像来对话目标群体。

正如,见手青口味一般,通过品牌年轻化策略推到台前,放大给市场看。产品本身是否好喝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意识到,优酸乳不是一个老去的品牌,而是依然可以用年轻人的语境去讲故事。

优酸乳团队透露,他们今年已经储备了不少有意思的尝试,可能会在明年逐步亮相。

来源:Morketing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