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常州高新区刚成立时,地图上的5.63平方公里还是零星乡镇企业与农田交织的“平芜”。
前行三十三载的铮铮号角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33年,是土地的蜕变史
从5.63平方公里的阡陌纵横
到508.91平方公里的产城画卷
33年,是人与城的共生史
“拓荒者”在这里播下第一粒产业种子
奋进者在这里浇筑千亿集群根基
栖居者在这里收获宜居幸福
1992年,常州高新区刚成立时,地图上的5.63平方公里还是零星乡镇企业与农田交织的“平芜”。
“那时谈项目,我们带着地图跑,告诉客商‘这里未来会是常州的新沃土’。”一位早期招商干部的回忆,藏着初代高新人的拓荒热忱。
作为常州首批外资企业之一,梅特勒—托利多已在常州高新区投资建设3家工厂,年销售额从最初的87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30亿元。
梅特勒—托利多集团中国区PO总裁唐良说:“常州和常州高新区对梅特勒—托利多集团而言,不仅意味着深厚的本土渊源,更承载着全球创新的使命。”
在这样的土壤里
产业集群“拔节生长”
催生出常州高新区
“四新两智”主导产业的繁茂森林
2024年,103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达3199.4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81.3%。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2家、总市值突破1558亿元。
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百亿元规模企业7家、50亿元规模企业4家、30亿元规模企业8家、10亿元规模企业45家;累计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0家。以高新区企业为主体的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今年1—7月,“四新两智”产业链合计完成产值1930.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83.4%;同比增长5.5%,增速较规上工业增速高1.2个百分点。其中,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增幅居前,分别达到18.8%、12.8%、12.5%。
“菠萝渣能做皮革拎包?”
“玉米种子靠基因编辑提高蛋白含量?”
在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
访客总会被这些“脑洞”产品吸引
这个16.4万平方米的“创新磁场”,两年聚集合成生物产业链企业60余家,2024年产值突破80亿元——秘诀藏在“不搞千城一面,只做因地制宜”的创新逻辑里。
热土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这种“为开拓者搭台”的生态,让常州高新区成为创新策源地:截至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3家,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86.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22家,省瞪羚企业累计达196家,总数均居全市第一。
创新的背后
既要有对涵养一方创新“热土”的浇灌
更要有激发城市
创造力与活力的“生态雨林”
一场“苏超”,踢出亮眼“世界波”。“在巴西,足球是生活;在常州,常州队自然也成了我的家乡队!”安赛乐米塔尔津西新材料(常州)有限公司冶金工程师、过程控制专家马西奥穿着常州队T恤,眼神里写满自豪。
总投资20亿美元的安米新能源软磁项目,是常州历史上、全省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选择落户常州高新区,就是因为这里的产业方向和我们的理念完全契合——绿色、创新、有活力。”
33年里,常州高新区已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100家外企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总量全市第一,达36家。近五年,全区累计增资外企166家,增资金额33.43亿美元。
33年里,常州高新区的“高新智造力”越提越强:比亚迪“常州号”滚装船扬帆起航,超10万辆新能源汽车从常州基地驶向海外,白鲸航线全球最大货运无人机W5000预计今年下半年实现首飞,更多“高新智造”阔步走向世界舞台。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33年里,常州高新区的“政务服务牌”越擦越亮:以“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为引领,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型政务服务。创新打造24小时“土地云仓”,在全省首推“建设项目服务清单制”,区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成绩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城区前三。
驻足25.8公里黄金岸线
水天一色
“巨龙”卧波,百舸争流
通车在即的常泰长江大桥,与常州北站、常州港、奔牛国际机场共同编织出“水陆空铁”立体畅达的现代交通网,它以钢铁脊梁横跨天堑,将苏南的活力与苏中的潜力紧密相连。
作为跨江融合桥头堡的“第一站”,常州高铁新城已按下“快进键”。
站在新龙湖畔远眺,领航大厦、高新广场等地标楼宇勾勒出昂扬的城市天际线,星耀城、科创水镇二期蓄势待发;新龙湖水上运动中心、新龙湖足球公园、三江口棒垒球训练基地相继投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市一院高新院区、第二工人文化宫的轮廓日渐清晰——这座新城,正由图纸愿景变为璀璨实景。
从84家化工企业“围江”,到4000余亩工业用地腾退复绿,300米生态带、2000亩林地铺展在长江岸线,生态岸线比例跃居全省第一,“德胜岛福堤漫步、绿堤观鸟”成了日常。长江岸线所在的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既守住了“绿水青山”,更收获了“金山银山”——吸引20余家世500强企业,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跃升至去年的48万元。
城市的温度
不只在生态里
更在“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细节中
“十四五”以来,52个老旧小区改造投入6.97亿元,41台加装电梯让老人“一键到家”;“城市大管家”全域智慧管理、全域智慧停车项目等方式,让全域焕“新颜”。
城乡品质在均衡发展中升级迭代,消费活力在烟火气中不断释放,音乐节、体育赛事轮番点亮生活图景。今夏,“新北通江夜未央”入选全省“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名单。“苏超”的热血欢呼与商圈的热闹喧嚣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越夜越精彩的城市活力图谱。
站在33周年的节点回望,“十四五”50项指标40项提前完成,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五年翻番,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全市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是每一个“你我他”与城市的共生,交出的一份“先行者的答卷”。
33年前的“平芜”已变“春山”
未来的常州高新区
向着下一片“春山”
记者:吴燕翎 谈必行
编辑:史灵婕
来源:常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