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打开社交平台,总能刷到网友晒“疑似假鸡蛋”的照片:有人说煮好的鸡蛋蛋黄弹得像橡皮,捏着能晃半天;有人吐槽敲开的鸡蛋蛋白发黏,蛋黄散得没形状;还有人晒出炒蛋的图片,说吃着有股怪味,一时间,“人造假鸡蛋泛滥”的说法传得人心惶惶。
最近打开社交平台,总能刷到网友晒“疑似假鸡蛋”的照片:有人说煮好的鸡蛋蛋黄弹得像橡皮,捏着能晃半天;有人吐槽敲开的鸡蛋蛋白发黏,蛋黄散得没形状;还有人晒出炒蛋的图片,说吃着有股怪味,一时间,“人造假鸡蛋泛滥”的说法传得人心惶惶。
鸡蛋可是餐桌上的“硬通货”,早餐的水煮蛋、孩子爱吃的蒸蛋羹、炒菜时的灵魂炒蛋,几乎家家每天都离不开。要是真像传言说的那样,假鸡蛋到处都是,那咱们天天吃的到底是营养还是“隐患”?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近期的市场监管报道和专家解读,发现事情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先说说大家最担心的“人造假鸡蛋”到底长啥样。网上流传的视频里,有人用海藻酸钠、明矾、柠檬黄等化学原料,在小作坊里搅拌几下,就能做出外壳光滑、蛋黄蛋白分明的“鸡蛋”。更吓人的是,有人把这种“假蛋”泡在水里搅拌,蛋黄和蛋白会直接溶解成黏糊糊的液体,看着就像不明胶水。还有人说,假鸡蛋的蛋壳特别薄,一捏就碎,蛋黄弹性大得离谱,用筷子戳都戳不破。这些画面看得人头皮发麻,不少网友留言:“我上周买的鸡蛋好像就是这样,难道真中招了?”
可要是真有这么多假鸡蛋,为啥市场上没见大规模曝光?查了2024年8月河南、山东等地市场监管局的抽检数据才发现,最近3个月全国农贸市场、超市的鸡蛋抽检中,共检出“问题鸡蛋”12批次,但这些都不是人造假蛋——有的是储存时间太长,蛋黄散黄、蛋白变稀;有的是运输时碰撞导致蛋壳破损,滋生了少量细菌;还有的是农户养殖时饲料配比不当,导致鸡蛋个头偏小。真正的“人造假鸡蛋”,在近年全国市场监管的抽检中,一次都没出现过。
为啥人造假鸡蛋没大规模流入市场?从成本就能算明白。做一个假鸡蛋,需要海藻酸钠、明胶、色素、凝固剂等原料,其中海藻酸钠每公斤150元左右,一个假鸡蛋至少要用20克,光这一项成本就3元。再加上蛋壳模具、人工、水电,一个假鸡蛋成本至少4元。而现在超市里的普通鸡蛋,一个才0.6-1元,土鸡蛋也才1.5-2元。花4元做一个假鸡蛋,再按真鸡蛋的价格卖,商家根本赚不到钱,反而会亏本。有食品行业从业者直言:“除非是脑子不清醒,不然没人会大规模做假鸡蛋,纯属赔本买卖。”
从技术上来说,造一个“以假乱真”的鸡蛋也难如登天。真鸡蛋的蛋壳看着薄,其实结构特别复杂——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厚度0.3-0.4毫米,上面有几千个肉眼看不见的小气孔,用来给鸡蛋“呼吸”,还覆盖着一层透明的壳上膜,能挡住细菌。现在的技术根本做不出这么精细的蛋壳,要么太厚太脆,要么没有气孔,一煮就裂。就连蛋黄里的卵磷脂、蛋白里的卵白蛋白,这些天然营养成分也很难人工合成,强行做出来的“假蛋”,口感和营养都和真鸡蛋差太远,一吃就能尝出来。
那为啥“假鸡蛋泛滥”的传言总停不下来?一方面是博眼球的视频在推波助澜。网上不少“制作假鸡蛋”的视频,号称“一小时做6万颗”“成本只要5毛钱”,其实都是摆拍——用的是食品级原料做模拟实验,目的是科普“如何辨别假蛋”,结果被人掐头去尾,剪成“假鸡蛋生产线”的视频传播。另一方面,很多人把“问题鸡蛋”当成了“假鸡蛋”。比如夏天鸡蛋放久了,蛋黄膜会变脆弱,一煮就散;或者冷藏后突然拿出来煮,蛋白会出现蜂窝状,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却被误传成“人造假蛋的特征”。
虽然大规模人造假鸡蛋不存在,但学会辨别“问题鸡蛋”还是很有必要。2024年8月,湖北武汉一位阿姨就因为买了储存过久的鸡蛋,煮给孙子吃后导致孩子肠胃不适。其实只要记住三个小技巧,就能避开大部分问题鸡蛋:买的时候先摸蛋壳,真鸡蛋壳有细微的颗粒感,不光滑;再轻轻晃一晃,新鲜鸡蛋晃动时几乎没声音,不新鲜的会有明显的“水声”;回家敲开后看蛋黄,新鲜蛋黄饱满有弹性,用筷子轻戳会微微晃动,蛋白分浓稀两层,要是蛋黄一戳就散,蛋白像水一样稀,就别吃了。
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能理解,但也别被“假鸡蛋泛滥”的谣言吓住。只要在超市、农贸市场等正规渠道买鸡蛋,注意看生产日期和储存条件,基本不会遇到问题。当然,要是真买到疑似有问题的鸡蛋,也可以拨打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过“疑似假鸡蛋”的情况?当时是怎么分辨的?平时买鸡蛋还有哪些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帮更多人避开“坑人的鸡蛋”!关注小紫,为你带来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内容。喜欢作者的,可以点赞评论加关注。
来源:博学多才的紫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