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在器官移植领域,肺移植因生理结构复杂、排斥反应强烈,一直都是出了名的“难啃”。此次团队实现全球首例异种肺移植,无疑可以写进史书。但不少人也质疑:猪的肺,人真的可以用?
最近,一名脑死亡患者和一只猪的移植手术,惊动了国际医学界!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不久前进行了一项异种移植手术——将基因编辑猪肺移植到一名脑死亡患者体内,而且还成功“运作”了。
要知道,在器官移植领域,肺移植因生理结构复杂、排斥反应强烈,一直都是出了名的“难啃”。此次团队实现全球首例异种肺移植,无疑可以写进史书。但不少人也质疑:猪的肺,人真的可以用?
01 成功运行9天,猪肺移植可行!
作为人体关键器官之一,肺的临床供需矛盾极为突出。根据全球捐献与移植观测机构最新统计,仅2024年,全球实施的肺移植手术仅有八千余例,而等待移植的患者数量却高达数万人,远远超出可用器官的数量。
单纯依靠捐献者提供的器官,已无法覆盖现实中庞大的医疗需求,“异种移植”成为了目前医学上最看好的替代方案。过去,研究人员曾尝试使用黑猩猩、狒狒等灵长类动物,但由于饲养成本高昂、疾病传播风险较大等问题,最终转向猪这类更可行的供体。
以过往猪肾脏、猪心脏移植案例来看,要想让猪的器官顺利在人体内“工作”,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解决“排斥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会把移植进来的猪器官当成“外来敌人”,进行攻击。
所以在移植前,医学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掉了3个引发人体免疫剧烈攻击的基因,同时插入了3个能降低排斥风险的保护性基因。经这么一改造,可以使猪器官“伪装”得更像人类自己的,从而降低排斥反应。
与此同时,提供“器官供体”的这只猪是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培育的,确保了其无特定病原体,最大程度避免了移植时把疾病传给人的风险。
接受这次猪肺移植的脑死亡患者,在猪肺移植进去后立即恢复了血液灌注并开始有效进行气体交换,显示了良好的初始功能。
之后的呼吸监测、血液检查、影像观察等监测数据显示:这颗猪肺维持正常通气和气体交换功能长达9天。在这9天里,没有出现“功能停滞”的状况,也没有发现活跃的感染迹象。
02 猪肺移植尚有缺陷,还需实践
尽管基因编辑猪肺移植取得了标志性突破,但要真正应用于临床,仍有问题要解决。在猪肺移植成功后,团队人员为进一步抑制免疫排斥,使用了抗T细胞、补体抑制、抗炎药物等多种组合。
可术后的第二天和第六天,还是出现了抗体引发的排斥反应,伤了肺组织。不止如此,移植肺在术后的24小时内出现了水肿现象。研究人员分析,可能和器官缺血再恢复供血的损伤有关。这些不良反应,不单单是免疫抑制方案有缺陷的问题,更是移植肺目前难以实现长期存活功能。
还有一点,跨物种病毒传播尤其是猪体内的PERV病毒,还尚未完全规避感染风险。而且,基因编辑器官的长期生物安全性也更需大量研究验证。
面对目前全球肺器官移植需求的巨大缺口,猪肺移植之路还未完全走通。若想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还是要从人出发——将“病后治”的意识扭转为“日常防”,如此能从根源上降低各类肺部疾病的发生,也就不至于走到换肺这一步。
近两年,为应对空气污染、二手烟雾等对肺部造成的损害,我国科学家为国人提供了诸多新型护肺科技。今年兴起的“护肺黄金组合”——小孢子灵芝蛋白和蛋白核小球藻,能够精准改善肺部炎症反应,深层清洁废物堆积。而这两种成分,也正是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的日常护肺科技“倍净肺”的核心配方。
报道中还提及,该科技成果主打“净润-清废-塑屏障”三位一体的护肺机制,可针对性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烟毒、粉尘、细菌等有害物质侵害。三十万使用者中,八成用户给出了“呼吸变通畅”、“咳痰减少”、“肺功能改善”的满意答案。
03 未来攻坚方向,搞定“排斥反应”
肺移植领域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何建行教授表示:“未来异种移植未来的主攻方向将聚焦于如何彻底“搞定”排斥反应,实现移植器官的长期稳定功能。”
当前的突破证实了基因编辑能够有效规避超急性排斥,但中长期排斥问题仍是关键障碍。下一步优化需多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深化基因编辑策略,打造“超兼容”肺源;另一方面,必须开发针对异种移植的个性化免疫抑制方案,在控制排斥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感染风险。
只有打通从基因编辑到免疫调控的全部环节,才能让这项技术从单例成功走向广泛应用,最终为无数终末期肺病患者带来可持续的生命希望。
来源:善良的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