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史晓璇(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各位记者: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组织编制的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即将对外公布。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文峰先生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一同出席发布的还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新闻发布会
时间:8月28日(周四)上午9:30
地点:省行政中心
实录内容
主持人史晓璇(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各位记者: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组织编制的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即将对外公布。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文峰先生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一同出席发布的还有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先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浩民先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王育才先生,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屠冉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刘主任作发布。
刘文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今年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向“新”而行、以“质”致远,造就更多“金娃娃”,加快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安徽省于2017年1月获批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全球顶尖研发机构群,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构建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网络,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经过8年多的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明显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明显,形成运行、在建、预研谋划13个装置梯次推进、30余个交叉创新平台体系布局的格局,建成在建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先后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环境五大研究院,以及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已逐步成长为我省除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之外的“科创第三高地”。
三是推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充分挖掘装置建设运行中衍生的前沿技术,支持开展技术二次开发,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100余家。
四是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和工程技术人才,组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复合型人才,科学中心人才“强磁场”效应显现。
五是原创性标志性创新成果涌现,取得EAST装置“亿度千秒”、稳态强磁场世界最高磁场强度、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氨晖号”首航成功等标志性成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创新高地、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策源地。
为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科学中心装置、机构、平台等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组织力量编制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主要目的,一是展示科学中心各创新单元的科技服务能力,以应用为牵引,充分发挥科学中心各类平台的创新支撑作用,持续提升科学中心各类平台的实验条件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其使用效益;二是搭建科学中心优质创新成果与我省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推动相关高校、企业与科学中心创新单位密切合作,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交流与联动,激发创新活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共梳理科学中心相关创新单元(装置、机构、平台)可对外提供的科技服务341项,包括材料结构分析、气液成分分析、多模态多尺度脑成像、实验动物定制、药物筛选、存算一体信息技术服务、多语种智能语音服务、卫星数据处理、芯片封装与测试、精密加工制造等,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未来网络、新材料、新能源等25个领域,共6.3万字。《白皮书》详细介绍了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等7个大科学装置、能源研究院等6个高能级研究机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18个平台的基本情况、实验条件建设情况和对外服务能力,还包括各创新单元的联系方式、机时申请说明等。
《白皮书》也将通过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同步发布,方便用户、机构获取。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真诚希望大家广泛宣传科学中心的新进展、新成效,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谢谢大家!
史晓璇:谢谢刘主任的介绍,有了白皮书,社会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和功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也为合作提供了路径。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提问记者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安在线记者:我们通常认为大科学装置非常“高大上”,主要是聚焦科技前沿、支撑基础研究,那么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哪些直接促进作用?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企业如何使用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活动?
李良彬(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感谢您的提问!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从技术先进性、投资规模和支撑科技创新等方面,确实是“高大上”。但大科学装置不仅是支撑前沿基础、抢占科技制高点不可或缺的研究平台,也是产业创新的利器!
以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为例,世界科技领军企业如美孚、辉瑞、阿斯麦、宝洁、联合利华等都曾利用同步辐射研发产品。英国Diamond光源服务的企业超过180家,创立的企业超过25家。美国Berkeley实验室的ALS光源支撑创立了60家公司。日本丰田公司甚至还在Spring-8光源投资建设了企业专用实验线站,支撑锂电池、催化剂、新材料等产品研发。
我国同步辐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建成和在建的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北京高能光源和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将极大地加速产业创新。国内企业已开始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研发产品,依托上海光源中国石化投资建设了多个专用实验线站,服务催化剂、材料和采油等领域创新。
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先进技术服务产业创新作用,需要大科学装置与产业界双向奔赴、同向发力。产业界不熟悉同步辐射技术、同步辐射团队不了解产业需求,同步辐射就难以服务好产业创新。为架起同步辐射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桥梁,我们探索了一些创新模式。第一,企业委托中国科大利用同步辐射等技术开展研发。我们已服务企业近100家,签订了4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和近300项研发合同,突破了PVA光学膜等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第二,依托同步辐射开发核心技术,赋权转化孵化企业。已经成功孵化了中科光栅、中科优材、中科焓能等6家企业,覆盖光栅、光学膜、新能源等领域,多项技术待转化。第三,为企业培养输送既懂同步辐射也懂产业创新的人才。依托大科学装置和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以人才“带土移植”模式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我们建设“好用”的先进光源,打造好产业创新的利器,欢迎产业界来“用好”这把利器,让先进光源照亮产业创新!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能源研究院是我省重点打造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之一,是我省能源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请问,能源研究院目前建设形成了哪些核心能力,布局了哪些方向的攻关任务?
胡浩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感谢您的提问!能源研究院成立五年多来,坚持以服务和推动聚变商业化为主干、以汇聚高端人才为主抓手、以发展硬核技术为主责、以培育高科技企业为主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能力,现已形成一支800多人的技术团队。
1.布局的聚变关键技术攻关、核心部件研制及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高功率长脉冲回旋管、紧凑环芯部加料系统、太赫兹激光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等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加速了国产替代步伐。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7T动物孔径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样机,正在研制7T人体全身超导核磁共振系统;自主研发的紧凑型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BNCT)成功实现2.05MV加速电压下的束流稳定引出运行和中子产出,综合性能国内领先。
2.布局的氢氨能源示范推广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一系列国内首创成果。一是国内首家实现火电厂掺氨燃烧降碳工程示范,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获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二是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长时间稳定运行的1吨/天、5吨/天氢气液化装备下线投运,助力长征八号火箭发射成功;三是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千吨级模块化柔性合成氨设备顺利产氨;四是自主研制的全球首艘纯氨动力船舶下水试验成功;五是自主研发的压缩膨胀一体式制冷机性能国内领先。
3.建设的重大科研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安徽首个”国内领先的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互连成型平台,涵盖印刷、贴片、银烧结/铜烧结、回流焊等核心工艺,已为华为等多家企业提供封装技术服务;建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发电检测平台,取得CMA资质认定,具备新能源场站电能质量现场测试能力,风/光/储逆变器的模型封装、半实物仿真测试以及电磁/机电暂态建模能力,已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提供检测服务。目前正在布局建设全超导磁体研究平台、氨氢融合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下一步,能源研究院将进一步聚焦聚变能、先进核能、氢氨能源、医工融合、功率器件等万亿“赛道”,汇聚高端人才、发展高精尖技术,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培育未来产业、服务安徽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新华网记者:大健康研究院肩负着安徽省生命健康领域“源头创新、促进双转”的重任,请问大健康研究院是如何搭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集聚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又是如何吸引生物医药企业集聚的?
王育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感谢您的提问!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人才、资本、技术密集等特征。大健康研究院以构建“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企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为中心,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双向奔赴、“科学+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成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对外开放共享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白皮书中已经列举了36类服务项目,可以说覆盖药物研发全链条。对外开放运营以来支撑服务企业近100家,大部分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大健康研究院周边也已聚集近百家研发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生态。
二是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坚持学术界与产业界人才并重,充分发挥院士等领军人才“定盘星”作用,紧扣产业需求,从全球顶尖机构和企业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实施产业化领军人才项目。以人才引领产业创新,打造人才向往的产业创新高地。
三是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瞄准产业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挂帅”全球遴选项目,与企业共建6个联合实验室。在省市区支持下建成一期4万平米转移转化中心,引育企业42家。大健康研究院转移转化中心也成功入选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唯一的顶尖孵化器。
四是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发起设立规模1亿元的合肥产投大健康种子基金,重点投向生物医药早期创新项目。高规格打造“合肥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大会”等品牌活动,搭建起“科技和产业朋友圈”。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请问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作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如何突破传统算力服务的“资源供给”局限,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AI产业生态?
屠冉(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感谢您的提问!
一是构建“通算+超算+智算+量算”四算融合算力体系。首创集通用计算、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量子计算于一体的异构算力平台,实现四类算力的统一调度与协同优化,推动多元算力互联互通,提升计算效率,为AI产业生态提供新型算力范式。
二是打造动态扩展的算力供给模式。构建以合肥“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为核心,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算力池,与全国八大节点、中国超算互联网、中国算力网等全国性基础资源互联互通,优化算力资源的配置,纳管全国算力20000P,实现内蒙、北京、芜湖、贵阳等全国各地算力资源有效供给。
三是形成“算力+数据+算法”协同机制。在算力服务基础上提供数据与算法服务,接入央视等国家级语料单位数据,提供国内外主流大模型服务能力,与鹏城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共享人才支持服务。
四是聚焦“国产算力软硬件适配+方案场景验证服务+开源开放开发者社区”三大模块,提供国产算力生态从底层硬件算力供给到上层场景应用方案验证的全流程服务。集聚华为、海光、寒武纪、思元、曦云等各类国产芯片厂商的技术支撑团队,构建本地化FAE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栈国产化算力适配的小规模算子研发、训推框架适配、底层服务能力调用支持服务。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场景的挖掘、策划、发布、路演、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工作。将建立供需双方场景共创机制和跨区域的场景应用机制,探索开展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场景开放创新试点。联动OSCHINA、启智AI开源社区等国内头部社区,定期组织面向开发者的技术交流活动,同时面向高校提供免费算力资源,依托免费算力+场景练手机会,打造合肥AI开发人才培养计划,集聚开发者,赋能开发者、培养开发者。
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成了一批国际一流的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了大量的高水平创新资源。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从“科研资源富集”到“科技服务优质”的升级,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下一步有什么重要动作?
刘文峰:感谢您的提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下一步将紧扣“科研资源富集”向“科技服务优质”升级的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生态营造为抓手,重点推进三项关键行动:
一是出台大科学装置支持管理办法,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论证、建设、运维和使用,推动大科学装置更多向产业用户开放,加强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大科学装置用好长期积累的海量实验数据,有偿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数据服务;探索市场化运营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稳步提升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水平和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二是制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工作指引》,推动大科学装置、高能级研究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创新单元,在建设需求、仪器设备、研发平台、科技服务能力、可转化成果等方面向社会开放,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建设或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切实增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服务能力。
三是常态化举办科学中心创新沙龙、成果推介会等活动,打造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充分融合的交汇场,通过品牌化、场景化、国际化活动矩阵,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科学中心创新成果赋能我省产业发展。
史晓璇:时间关系,提问到此结束。今天发布会现场,发布单位同步提供白皮书文本。请各家媒体充分报道、广泛传播,对外清晰传递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服务关键信息,促进我省科技资源的高效对接和落地转化。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发布人,谢谢记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