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隧道弃车步行!幽闭恐惧症患者的「心理牢笼」谁来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6:11 1

摘要:开车进隧道突然慌了神,甚至要弃车步行——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四川高速上真实发生的惊险一幕。近日,一名女子驾车穿越10多公里隧道群时,因幽闭恐惧症发作吓得不敢开车,竟和同伴在高速路肩上徒步「逃生」,幸好民警及时救援。这事儿看着惊险,却戳中了一个现实问题:当我们在

开车进隧道突然慌了神,甚至要弃车步行——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四川高速上真实发生的惊险一幕。近日,一名女子驾车穿越10多公里隧道群时,因幽闭恐惧症发作吓得不敢开车,竟和同伴在高速路肩上徒步「逃生」,幸好民警及时救援。这事儿看着惊险,却戳中了一个现实问题:当我们在享受交通便利时,特殊群体的「心理安全」该如何守护?

一、隧道里的「逃生」:慌不择路的步行有多危险?

事情发生在乐汉高速汉源段,这段路90%以上都是隧道,最长的单洞有5公里,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开一会儿」,对幽闭恐惧症患者却是「煎熬」。报警女子在电话里带着哭腔:「隧道太长了,感觉墙壁在压过来,我实在不敢开了!」结果她把车停在应急车道,直接和同伴下车走路,监控里看着都揪心——隧道里车来车往,万一后方司机没注意到,后果不堪设想。

民警接到报警后急坏了,一边打电话安抚「别慌,先躲到检修道」,一边调监控找人,8分钟内就赶到现场。后来问当事人,她说当时满脑子只想「逃离封闭空间」,根本顾不上安全不安全。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新闻,有人坐飞机遇到气流就恐慌发作,非要砸门跳伞,其实都是被恐惧「支配」了理智。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高速隧道作为公共设施,能不能多做点「心理友好」设计?比如在长隧道入口提前提示「前方连续隧道XX公里」,让有心理准备的司机能提前调整,或者选择其他路线。毕竟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未知的恐惧」往往比「已知的挑战」更可怕。

二、关上的不只是隧道门,还有多少人被困在「心理牢笼」?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怕黑吗?至于这么夸张?」但幽闭恐惧症真不是「矫情」。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是一种焦虑障碍,患者一进封闭空间,大脑就会「拉响警报」,担心「出不去」「窒息」,接着心跳加速、冒冷汗,严重的直接晕过去。就像这次事件里的女子,她事后说:「看到隧道入口腿就软了,开进去感觉像被关在铁盒子里,根本控制不住发抖。」

为啥会这样?其实和童年经历、性格甚至基因都有关系。比如小时候被关过小黑屋,或者家族里有焦虑症史,就容易中招。还有研究说,这类患者大脑里的5-HT受体更敏感,简单说就是情绪「开关」更脆弱,一点刺激就容易「过载」。

但现实中,很多人对这种病不理解,觉得「就是胆子小」,甚至嘲笑患者「太作」。这就导致很多人即便有症状,也不敢说出来,只能硬扛。就像这次事件,如果不是女子实在扛不住报警,可能就会酿成大祸。说白了,我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看得见的伤」,却忽略了「看不见的痛」。

三、从救援到预防:如何让特殊群体走得更安心?

这次民警的救援很及时,但事后也该想想:怎么避免类似危险再次发生?一方面,对有特殊需求的司机来说,提前规划很重要。比如用导航软件筛选「少隧道」的路线,或者出门前吃点医生开的缓解焦虑的药(一定要遵医嘱),车上备点氧气瓶、急救包,心里有底了,开车也稳当些。

另一方面,交通部门能不能更「贴心」点?比如参照国外经验,在长隧道设置「心理舒缓区」,弄点柔和的灯光、风景画,甚至装个广播放轻音乐,让司机感觉没那么压抑。还有,能不能给高速服务区加个「心理咨询角」,万一有人途中焦虑发作,能及时疏导,而不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

更关键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心理差异」要更包容。就像有人晕车、有人恐高一样,幽闭恐惧症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不该被歧视或误解。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多一句「我帮你叫警察」,少一句「至于吗」,可能就会让陷入恐惧的人感到温暖。

结语:

一条高速隧道,隔开的不只是地理距离,更是不同人群的「心理世界」。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克服恐惧」的鸡汤,而是「可以选择」的尊重——能提前知道前方有没有长隧道,能有替代路线避开心理障碍,能在恐慌时有专业的人伸出援手。希望下次再有类似事件,我们想到的不只是「惊险救援」,而是「如何让他们根本不需要冒险」。毕竟,好的公共服务,应该容得下每个人的「害怕」与「不安」。

来源:YI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