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酒真的起源于中国吗?为何日韩烧酒更出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4:33 3

摘要:论烧酒的起源,必然是中国。只是日韩作为亚洲文化圈的一份子,学了部分技术过去,又根据本国特色稍作改造,玩出了一点自己的花样。


论烧酒的起源,必然是中国。只是日韩作为亚洲文化圈的一份子,学了部分技术过去,又根据本国特色稍作改造,玩出了一点自己的花样。

比如日本把烧酒叫烧酎,“酎”源自中国上古汉语,指经过二次以上制造过程的烈酒,“烧”则是形容它的口感辛烈。

现在流传比较广泛的观点是烧酒起源于元朝,元朝时期内外交流比较多,烧酒的制作方法就被传到了日本(还有一种说法是先传到琉球,然后从琉球传入日本)。

韩国也是在13世纪蒙古入侵高丽时学到的烧酒技术,有记载的韩国烧酒就是在高丽王朝高宗时期,蒙古军将黎凡特把蒸馏法带入朝鲜半岛,在他的驻地酿造,慢慢传播到整个朝鲜半岛。

有意思的是,日韩两国现在经常争“谁是烧酒正统”,主要是两个国家在现代市场上把烧酒做得比较好,韩国烧酒在亚洲和欧美市场都卖得不错,日本烧酒的销量甚至高于日本清酒,所以他们玩的是「用市场反推历史」。

那烧酒发展的真正历史是什么呢?

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家本草经疏》里,“烧酒”这个词就第一次出现了,「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愈佳」,不过学界推测那时候酒的度数不高。

到了北魏年间的《齐民要术》,则正式地记录了中国酒的生产模式,之后度数开始慢慢提高。

关键转折期是在唐朝,唐朝诗歌里反复出现烧酒,比如「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这时候,蒸馏的概念也第一次问世了。

唐朝《本草拾遗》里讲到“甄(蒸)气水”,说明当时已经开始使用蒸馏法,这一考据比前些年传说的“元朝才开始搞蒸馏”要早很多。

出土文物也从侧面论证了高酒精度数蒸馏酒的出现——随着国家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唐朝单把三彩杯被顺利挖出,这个杯子只有10多毫升容量,若是用来喝米酒,实在太麻烦,若是用来装高酒精度数蒸馏酒,则比较合理。

当然,现在主流的观点依然是元朝起源说,不光是因为《本草纲目》和《饮膳正要》对蒸馏的过程有详尽记载,更关键的是元朝直接出土了蒸馏器的文物——就在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元代酒窖,这一发现使得文字和物品完成了互相印证。

不过历史就是这样,一旦有了新的出土文物,就有机会推翻之前的共识。

比如大名鼎鼎的汉代海昏侯墓,去年研究人员对出土的蒸馏器进行仿制和模拟实验,证实其具有蒸馏酒的功用。具体到过程上,研究人员以现代芋头为发酵原料,成功蒸馏出平均酒精浓度为22度的酒。

当然,历史考证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烧酒为什么给日韩留下了「抢历史」的空间?

要我说,是用力过猛了。

清代以前,黄酒是中国主流酒类;但到了清末民国,战乱频发,需要消耗大量糯米和黍米的黄酒遭遇原料危机。而北方广泛种植高粱,白酒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且产量高,于是逐渐替代黄酒,成为酒文化的主要载体。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一说到喝酒,要么就是低度数的啤酒,要么就是40度的白酒,中间被留出了空档。

反观日韩那边,韩国比较有名的烧酒中,真露的酒精度数在20度左右,口感比白酒清淡柔和,还经常添加香料进行调和,因此很适合搭配重口味韩餐。在韩剧中,我们也经常可见韩国人用烧酒搭配烧烤之类的重口味韩餐。

但在中国,若是吃烧烤喝白酒,会不会显得有点用力过猛?

日本的烧酒,度数稍微高一点的能达到30度,不过70年代后期,日本流行起了“汤割烧酒”的喝法(类似于水割威士忌),就是在70度的热水里倒入烧酎,把度数给压下来。

这就让以前普遍被日本农民和渔民喜欢的「老人酒」,一下变成了年轻群体、女性群体也愿意小酌的常规饮品。

但若是在国内,喝白酒的时候往里面灌水,似乎多多少少会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因此,关键点其实就在度数和口味上——日韩烧酒的整体概念更契合年轻化、现代化的特点,由此提升了市场接受度和覆盖广泛度。

个体感受也是如此,对许多人来说,你让他喝白酒,他可能扛不住;但你让他喝20多度的低度酒,那就问题不大。

历史传承不可改变,但市场和共识还是值得争夺。

事实上,这些年来国内的酒文化也有所变化——不再一个劲儿地追求所谓的「正统」,而是开始探索新的形式。

现在很多国产的烧酒都做得很不错,去年就有新闻报道称“中国产的新魂烧酒反攻韩国市场”,其亮相韩国酒展之时被一扫而空。

新魂这名字也挺好玩的,听起来像是复兴古烧酒,注入新文化的概念。

使用高粱、大米、茉莉、葡萄等为原料,运用分层发酵、分层蒸馏等古烧酒工艺,比韩国烧酒用的稀释法更能剔除掉杂质;原料多元化,又比日本烧酒限制于单一粮食谷物更具风味,因此这款烧酒算是中国酒行业在技术层面的革新之作。

不过关键点还是在场景的扩容上,技术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白酒口感辣、啤酒太涨肚,新魂烧酒则提供了一种新的酒饮方案——20度的酒,既有花香果香和酒感,又顺口解腻不涨肚,还可以冰镇,因此比传统白酒更能开拓之前无法触达的市场,解锁更多场景。

毕竟喝酒这件事不存在正道和邪修的说法,消费者喜欢就对了。那么,只要顺应市场偏好的变化,而不是故步自封,就能慢慢开始和日韩烧酒掰手腕。

至于源头之争,既重要、又不重要。消费者不会因为烧酒起源于中国就一定要喝中国烧酒,只有拼工艺、拼定位、拼营销,才有机会提升市场接受度、取悦消费者。

总的来说,当前的酒消费市场正在不断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叠加酒厂革新,让中国酒文化开始多元化,而烧酒这种更符合当下消费者饮酒习惯的品类,有望走向供需两旺的态势。

尽管前些年日韩烧酒在国际上取得了市场认可,但这一格局并非不可动摇。凭借广袤的国内市场,中国烧酒弯道超车并重新拿回烧酒定义权,也未尝不可。

日韩烧酒曾经更出名,又如何?

战役的胜负手还是要看现在、看未来。

作者 | 曹小灵

来源 | 知乎

来源:旅游新报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