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研究:得了糖尿病,出现这3个特征,寿命可能更长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4:1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8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糖尿病是个“慢性消耗战”,一旦得了,生活质量下降,寿命也会受到影响。确实,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等,都会悄无声息地伤害身体。

但你可能不知道,有研究发现:部分糖尿病患者,反而比普通人活得更久。

这不是天方夜谭。美国《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糖尿病患者具备某些特征,他们不但可以稳定病情,还有望延长寿命。

那么,哪些人能被“糖尿病善待”?这3个特征,可能正是长寿的关键。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确诊得晚,而是确诊后不治疗,或治疗方式不规范。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主导的全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20%的人血糖控制达标。这意味着多数人虽然知道自己有病,但没认真管它

而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中,追踪了1.2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

只要在确诊后的2年内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HbA1c<7%),其10年内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可降低超过40%。

这说明,血糖早控制、稳定达标,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进而延长寿命。换句话说,糖尿病不是“绝症”,但拖着不管、乱吃药、血糖忽高忽低,才是通往并发症的捷径。

所以,哪怕你已经被确诊,只要能做到以下几点,风险就能大大降低:

每年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遵医嘱用药,不自行停药或换药

饮食规律,主食不过量,少吃含糖饮料和精制碳水

糖尿病不是拼谁得病晚,而是拼谁控制得早、控制得稳。

我们常说“胖人易得糖尿病”,但糖尿病人中,瘦人也不少。这让很多人误以为体重和糖尿病没多大关系。其实,“瘦”不代表健康,关键在于脂肪的分布。

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大的“苹果型身材”,才是糖尿病的大敌。多个研究都发现:腰围越粗,胰岛素抵抗越严重,血糖越难控制。

而反过来,若糖尿病患者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尤其是腰围保持在安全线内,不仅血糖控制得更好,连心血管、肾脏的负担也会小很多。

国家卫健委给出的健康腰围标准是: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只要腰围超标,哪怕体重不重,也要引起警惕。因为腹部脂肪最活跃,容易产生炎症因子,诱发胰岛素抵抗,直接影响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能主动减重,控制腰围,维持“轻体态”,不仅血糖波动小了,生活质量也能明显提升。

你可能没想到,情绪和睡眠质量,竟然和血糖控制关系密切。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的一项国内临床观察,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波动范围明显高于控制情绪良好的人群

这是因为,人在压力大或情绪激动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两种激素能显著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而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也会干扰身体的昼夜节律,影响胰岛素分泌,诱发血糖异常。

一位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曾指出:

糖尿病患者若能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均降低0.3%~0.5%。

这差距看似不大,却能显著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所以,想要让糖尿病“温和相处”,除了吃对、动对,更要睡得好、心态稳。学会释放压力、规律作息、保持乐观,其实是控制糖尿病的“隐藏技能”。

写在最后

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怎么“管”。许多人谈病色变,一听糖尿病就觉得人生完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觉得“反正都得了,随它去”。这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利于健康管理。

真正能“与糖共处”的人,往往有这3个共同点:

及时治疗,血糖达标

体重合适,腰围不过线

作息规律,情绪稳定

这些人不仅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甚至在寿命上也比“躺平型患者”要长一截。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你早跑一步、稳跑一路,终点自然会来得更从容。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糖尿病患者情绪状态与血糖波动的临床观察”,2023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Glycemic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20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018)”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