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肥城市孙伯镇南栾村给出了精彩答案。该村以“栾心服务”为抓手,提炼“听、说、问、看、读、写、走、办”八字诀,将治理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走出了一条网格暖心、乡村善治的新路径,其做法与成效
南栾“八字诀”暖民心: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肥城市孙伯镇南栾村给出了精彩答案。该村以“栾心服务”为抓手,提炼“听、说、问、看、读、写、走、办”八字诀,将治理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走出了一条网格暖心、乡村善治的新路径,其做法与成效,不仅是基层治理的生动案例,更藏着为民服务的深刻启示。
南栾村的“用心”,首先体现在品牌打造的“接地气”上。“栾”字锚定地域特色,借栾树扎根乡土、坚韧生长的品格,暗喻治理工作扎根群众、久久为功;“心”字传递暖心温度,彰显党组织与网格员的赤诚初心。这种将地域文化与服务理念深度融合的设计,让“栾心服务”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感、可触的民生承诺。更难得的是,村里没有停留在品牌表面,而是通过建“栾心服务站”、定工作规范,把“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情在民中系”的目标落到实处——治理重心下移,意味着网格员能更快贴近群众;服务资源下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便利;工作力量下沉,确保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管。这种“向下扎根”的思路,正是打通服务“最后一米”的关键。
南栾村的“实效”,藏在“八字诀”环环相扣的细节里。这八字不是孤立的字眼,而是一套闭环的服务流程,每一步都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听”与“问”是起点,网格员带着《民情日记》走访、开“民情恳谈会”,把留守老人的顾虑、村民夜间出行的难题一一记下,最终增设12处路灯,让“呼声”变成“光亮”;“说”与“读”是桥梁,用方言讲政策、用广播传村务,让惠民举措不再“隔层纸”,村民知晓率超95%,凝聚起干事的共识;“看”与“走”是守护,每日巡查排隐患、设“观察员”督村务,修复8处道路隐患、评出“最美庭院”,让村庄既安全又整洁;“写”与“办”是落点,“留言板”收需求、“议事日”定重点,一年改扩建卫生室、修便民公园,服务3000余人次,让“需求”变成“实效”。这套“从听诉求到解难题”的流程,没有花架子,全是实打实的民生答卷。
南栾村的“长远”,在于治理成果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好的治理,不仅能解当下之难,更能聚未来之力。从“结果”看,矛盾纠纷降60%、投诉量减80%,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实实在在提升;从“活力”看,村民自发成立5支志愿队,200余人主动参与环境整治、文艺活动,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这背后,是“栾心服务”让村民感受到了“自己的村庄自己建”的价值——当路灯照亮回家路,当公园成了休闲地,当政策听得懂、诉求有人管,村民自然会把村庄当成“自家事”,这份认同感与归属感,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动能。
南栾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密码”,从来不在复杂的理论里,而在“把群众放在心上”的行动中。“八字诀”看似简单,却字字围绕“民”字——听民声、说民话、问民需、看民情、读民盼、写民愿、走民路、办民事。这种“以民为中心”的治理思路,不仅让南栾村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更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学、可复制的经验。未来,若更多乡村能像南栾村这样,把“为民服务”的初心转化为具体的方法、扎实的行动,定能让乡村更宜居、更温暖,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行香子·南栾村“八字诀”
栾树扎根,服务倾心。
践“八字”、情系乡邻。
听言察意,问计于民。
解夜行忧,传政策,护安宁。
走村巡巷,写记留声。
办实事、暖意盈盈。
共治共享,活力勃生。
看庭园美,民心聚,振兴行。
来源:麻烦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