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即便食物里面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自己舌头有破损,也不会感染的。因为艾滋病毒属于细胞内寄生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很快就失去传染性。另外,舌头的血液往外流,外界血液很难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入血管,更难达到足量进入血管的感染条件。
“吃饭咬舌头上了,舌头有伤口出挺多血,继续吃饭有感染艾滋风险吗,如果菜里有艾滋血液,别人也出血了的话?有风险吗?别人的体液会进入血液循环吗?”
咱这真是咬自己的舌头,担心别人出血!
我先从专业角度解释为什么这样的过程不会感染,然后再分析产生这样担心的原因。
我们反复强调,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吃饭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谓日常接触不传染,也是考虑了可能会有口腔破损的情况。
所以,即便食物里面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自己舌头有破损,也不会感染的。因为艾滋病毒属于细胞内寄生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很快就失去传染性。另外,舌头的血液往外流,外界血液很难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入血管,更难达到足量进入血管的感染条件。
此外,消化道也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每种病原体都有特定的侵入人体的途径,这和病原体要结合的靶细胞有关。比如诺如病毒这种肠道病毒,它要侵入人体就要和肠道内的靶细胞结合。再比如新冠病毒,它主要和呼吸道黏膜细胞结合,导致人体出现呼吸道相关的症状。而艾滋病毒要侵入的靶细胞是CD4+T细胞,主要存在血液中。所以吃进去带艾滋病毒的食物也不会导致传染。
不过,问题的焦点大多不在是否会传染上,而在于问题的动念上。仔细回想,人生一路走来,你是不是也曾经咬过自己的舌头,还是说这就是你人生第一次咬舌头?但在漫漫人生路上,你之前咬舌头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艾滋病的事情呢?
你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担心这件事的呢?只是偶尔这次担心,还是不断变换担心的场景呢?
如果你经常担心这样的事情,甚至不断变换担心的场景,那就可能属于心理原因了。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心理原因,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两个简单可操作的标准。第一,你在产生恐艾心理之前是否发生过吃饭咬破舌头的情况,那时候你是否担心?第二,可以问问周围的人,如果他们吃饭咬破了舌头,是否会担心食物中有带艾滋病毒的血液,导致自己感染艾滋病呢?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是心理原因了。
当然我只是以吃饭咬破舌头作为一个具体例子,它可以延伸到其他场景和问题上。普适的提问方式是:我恐艾之前发生这样的场景我担心吗?如果别人发生这样的场景别人担心吗?其实,这可能都不需要专业分析,普通人都可以回复这样的问题。
但是恐艾的朋友自有套路,我以前不担心,是因为我不了解艾滋病,或者说了解没有那么详细,别人不担心也是因为别人不注意,不了解。
事实真的如此吗?NO!
如果说某个场景真的有风险,专业医生一定会让大家知晓,并通过各种方式做科普宣传,让大家回避这些场景。因为,既然我们有办法可以让大家通过某些方式去避免感染,就会千方百计让大家去知晓避免的方式。如果并没有这样的科普宣传,就意味着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
其实,食物中有血液本来就不常见,还要是感染者的血液就更难,但恐艾的朋友大多生活在自己的极端假设中,忽略事件的真实性,甚至不考虑事件发生的过程性,就把假设当成是事实。
所以,对于这样的朋友,真正要解决的是这个功能不良性的假设,而不是假设后是否真的能感染,因为假设本身才是问题。一旦恐艾,这种假设会不断浮现。我们是不断灭火,还是清除火源,这才是要思考的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让你慢慢放下担心。
来源:虎妈妈健康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