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料到,德法俄三国也没想到,中国的石油如今会处于领先地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0 19:12 2

摘要:2024年9月,"深海一号"天然气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我国在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9月,"深海一号"天然气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我国在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位于南海某海域1000米深水处的庞大工程,由一个钻探平台和12口高压气井组成,通过250多公里的海底管网将天然气输送到岸上。

"深海一号"的建成,让南海天然气年产量一举提升至45亿立方米。

南海海域面积达21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巨型油库"。

目前已经划定了200多个油气结构区,其中180个区域已经确认存在油气。

据估算,南海石油总储量在230亿吨以上,如果算上远景预测,总量将超过550亿吨。

与石油共生的还有天然气。南海天然气储量高达27.6万亿立方米。

仅"深海一号"所在海域,天然气储量就超过500亿立方米。未来,更多类似"深海一号"的大型油气田有望在南海各处崛起。

南海的油气资源规模之大,完全可以与中东的波斯湾相媲美。

掌握了如此雄厚的资源储备,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将更有保障。

而南海油气大发现,只是我国近年来在油气勘探领域取得的众多突破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渤海、东海、黄海等海域也不断取得新的油气发现。

其中,渤海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海上油田,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出油。

60多年来,渤海油田的钻井数量已经从最初的1口增加到1194口,累计生产原油数十亿吨,天然气数十亿立方米。

东海油田的石油储量估计为77亿吨,黄海油田的石油储量超过7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800亿立方米。

海域油气的大规模开发,极大提升了我国原油和天然气的产量。

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有望突破4亿吨大关,天然气产量也将超过2500亿立方米。

而在2016年,这两个数字还分别只有2亿吨和1370亿立方米。短短几年间,我国油气产业的综合实力已经今非昔比。

渤海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海上油田,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油。经过60多年的持续勘探开发,渤海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采油体系。

目前渤海油田的钻井数量已经达到1194口,累计生产原油数十亿吨,天然气数十亿立方米。

2023年,渤海油田的原油产量有望突破3000万吨。

与渤海相邻的黄海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初步勘探,黄海海域的石油储量超过7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800亿立方米。

近年来,黄海油田的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新的油气田正在陆续建成投产。

再向南,东海海域同样油气资源丰富。据测算,东海油田的石油储量高达77亿吨,天然气储量也达数百亿立方米。

目前,东海油气田已经形成了以涠洲岛和平湖油气田为代表的多个产能中心,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稳步提升。

三大海域的油气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60多年来,渤海油田累计为国家贡献了数千亿元的税收,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渤海油田还带动了大港油田、辽河油田等一大批陆上油田的发展,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门类齐全的石化产业集群。

黄海、东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钻井平台、海底管道、陆上油气处理设施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沿海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事实上,三大海域只是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域油气资源的总量超过16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陆上已探明储量的4倍。

其中,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海域的油气资源量约占总量的30%。

未来,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油气产量还将持续攀升。

海洋石油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各方高度重视。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实现海洋油气自主保障。

生态环境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海洋石油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除了海上油田,我国在陆地油气勘探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23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我国页岩油资源的最新评估结果。

数据显示,我国已探明的页岩油地质资源量高达283亿吨,远景资源量更是超过6000亿吨。

长期以来,由于页岩油埋藏深、开采难度大,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勘探开发相对滞后。

但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页岩油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2012年,我国在四川盆地长宁页岩气田钻探成功第一口页岩气井,标志着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正式启动。

此后,长宁、威远等一大批页岩气示范区相继建成投产,产量不断攀升。

2021年,我国页岩气产量已经突破200亿立方米,超过常规天然气产量的10%。

与页岩气相比,页岩油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2019年,我国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部署了一批页岩油勘探井,获得了多个千万吨级的储量发现。

2020年,延长石油在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地区建成投产我国第一个页岩油示范区,当年产量即突破100万吨。

2022年,页岩油产量已经占到我国原油总产量的5%以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四川和鄂尔多斯等传统油气盆地,我国中小盆地的页岩油勘探也取得重要进展。

2023年,河南西峡地区的一口页岩油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流,证实该区域的页岩油远景资源量达到1.07亿吨。

未来几年,勘探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页岩油产量有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据测算,到2025年,页岩油产量将超过2000万吨,在我国石油产量中的占比有望超过10%。

页岩油气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页岩油气资源丰富,有助于提高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低碳转型。

同时,页岩油气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钻采设备制造、油气管道建设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页岩油气开发也面临环境风险等问题。

对此,我国高度重视页岩油气开发的环境监管,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对废水处理、甲烷排放等实施严格管控,确保页岩油气开发在生态保护中稳步推进。

贫油国到富油强国

回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仅为12万吨,石油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彼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是一个"贫油国"。

面对严峻的能源形势,新中国政府把石油工业列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

1952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建成投产,当年原油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突破。

此后,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59年,大庆油田建设全面启动。仅用3年时间,大庆就建成了一座100万吨级的大油田。

1963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大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写了中国"贫油国"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我国原油产量快速增长,并开始批量向国外出口成品油,石油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量不断攀升。

1993年,我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产量,成为净进口国。

此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19年,数字已经高达70%以上。

为扭转石油供需失衡的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

渤海油田、南海油田相继投产,进入21世纪,我国相继在四川、新疆、鄂尔多斯等盆地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一大批优质油气田陆续建成投产。

2020年,面对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冲击,我国石油产业逆势前行,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天然气产量突破2000亿立方米,油气总量首次突破10亿吨油当量。2022年,这两个数字进一步提升至2.05亿吨和22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油气合作。

2013年,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8.33%的卡沙甘油田权益,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

2021年,中海油斥资近300亿美元收购挪威国际油气公司,获得了在挪威、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多个在产油气田权益。

美国没料到,德法俄三国也没想到,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油气权益国。

来源:盛苍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