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使用安眠药,在老年人中其实非常常见。越来越多的老人因为睡眠浅、易醒、入睡难,选择依赖药物。但鲜有人知道,安眠药不是万能钥匙,用错了,后果很严重。
“人还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这是不少邻居听说后第一反应。某地一位69岁的退休阿姨,在家中睡觉时突发心脏骤停,送医后不治。
医生翻看她的用药记录时,不禁叹息:她吃安眠药多年,却犯了5个用药大忌。
这起事件在社区引发不小震动,很多上了年纪的居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吃错了药”。
安眠药,本来是为了改善睡眠,怎么反而成了“催命符”?医生指出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许多家庭正在经历的隐患。
长期使用安眠药,在老年人中其实非常常见。越来越多的老人因为睡眠浅、易醒、入睡难,选择依赖药物。但鲜有人知道,安眠药不是万能钥匙,用错了,后果很严重。
这位阿姨的情况,其实早有迹象。她近年体重波动大,经常感到头晕、乏力,家人以为是正常老化,却忽视了一个关键——她睡前一粒安眠药,已吃了超过10年。
临床上,安眠药主要分为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前者是最常见的老药,但容易产生依赖性。连续使用超过4周,就有耐药风险,剂量越吃越高,副作用随之加重。
阿姨在睡前除了吃安眠药,还服用了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这种药物本身就有一定的镇静效果,叠加后让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抑制”,极易诱发呼吸减慢、心跳骤停。
安眠药在体内的代谢,需要肝脏和肾脏的参与。随着年龄增长,代谢能力变差,药物容易在体内“堆积”,导致浓度过高,毒副作用显现。
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常见的隐匿症状,而安眠药会影响心率调节,若不定期监测,极易在夜间诱发猝死。医生回忆,阿姨送来时血压几乎为零,心电图平直,没有抢救的余地。
不少人习惯晚饭后就服药,认为早点吃早点入睡。然而安眠药的半衰期不同,服用过早,可能在半夜已过药效,反而导致“反跳性失眠”,身体更加疲惫。
更严重的是,有些药物在凌晨2-4点血药浓度最高,这段时间正是心脏最容易“出事”的时段。心脏骤停,往往就发生在这时候。
阿姨近半年常说“这药没以前管用了”,于是自己从半片变一片,从一片变一片半。剂量加快,耐药性更强,副作用也更难控制。
很多人误以为安眠药是“保健品”,想睡觉就吃,睡不着就多吃点,完全忽略了它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少中老年人因为“自以为懂”,反而把身体一步步推向危险边缘。
安眠药不是万能的钥匙,也不是越吃越香的糖果。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建议——安眠药应短期、间断使用,配合非药物疗法,如睡眠认知行为疗法、规律作息、白天适量运动等。药只是辅助,不能成为生活的“拐杖”。
这并不是孤例。2024年发布的一项老年用药安全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近30%长期使用安眠药,其中有近40%未接受过系统评估。
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老年人可能正处在“药物依赖—副作用—健康恶化”的恶性循环中。
认知误区是导致问题加重的根本。有些人觉得“年纪大了,睡不好很正常,吃点药也无妨”。但医生指出,睡不好,未必就是病,更不能一味依赖药物。
有些人认为“西药不如中药温和”,于是转而吃中成药类安神剂,结果仍出现头晕、走路不稳、记忆力下降等副作用。其实这些药物也含有镇静成分,长期服用同样会造成伤害。
还有一种错误观念是“别人吃得挺好,我也能吃”。每个人的体质、病史、药物反应都不同,盲目模仿他人用药,风险极高。
医生反复强调,睡眠是健康的晴雨表,不是靠一颗药就能解决的事。
如果持续睡不好,首先要找出背后原因。是焦虑?是抑郁?是血压波动?还是内分泌变化?盲目吃药,只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很多人忽略了睡眠背后的心理因素。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孤独感强,日夜颠倒,这些都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医生建议,老年人应保持规律生活、参与社交活动、增强白天光照暴露,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往往比吃药更有效。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体能下降、代谢减缓的老年人,一定要慎之又慎。医生也提醒家属,若发现老人有嗜睡、早晨难醒、夜间跌倒等情况,应高度怀疑是否药物过量或副作用作祟。
研究还发现,长期服用安眠药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比普通人快1.5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也显著上升。药吃得越久,脑子越“钝”,这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警告。
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吃了安眠药,还要喝点酒助眠”。这种搭配极其危险。酒精本身也有镇静作用,与安眠药叠加,会大幅增加呼吸抑制风险,甚至引发昏迷和死亡。
医生曾接诊一位老人,因晚上小酌一杯啤酒,加上安眠药,第二天早上怎么都叫不醒,幸好送医及时。药+酒,是最危险的组合之一。
睡眠障碍是一种综合问题,不能靠一粒药解决,也不该交给“时间慢慢好”。该干预时就要干预,但方式要科学、系统、个性化。不要让药物成为“隐形杀手”。
医生建议,如果家中老人正在服用安眠药,请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肝肾功能;
第二,严格遵医嘱,不随意加量;
第三,监测副作用,如daytimedrowsiness、走路不稳、记忆力减退等;
第四,逐步减少药物依赖,尝试非药物疗法;第五,与医生保持沟通,任何不适情况及时反馈。
69岁这位阿姨的离去,留给家人的不仅是悲伤,更是沉痛的提醒:药吃错了,真的能要命。
我们总说“药到病除”,可前提是吃对了药。吃药不是小事,尤其是安眠药,一定要了解它的利与弊,不能被“能睡着”这点好处,掩盖了背后的风险。
别轻信“熟人推荐”,别指望“慢慢适应”,更别想着“忍一忍就过去”。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对身体的了解和对科学的尊重之上。
[1]牟思博,周昌明,郑莹.2025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及对中国癌症防治工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25,35(6):523-530.
[2]国家卫健委.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中国药学会.2024年版《处方药品合理使用指南》[S].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周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