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旧饭、秀姿态、拉外援,台湾当局把“国际挺台”演成外交独角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1:22 2

摘要:民进党又上演了一出“外交大戏”。这回打头阵的是英国前保守党党魁史密斯率领的“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访台团,台外事部门照旧热情高调,午宴、会谈、新闻稿一样不少,配合主旋律高唱“民主合作”、“国际支持”、“和平四大支柱”,表面排场十足,实则声势虚空,像

文︱陆弃

民进党又上演了一出“外交大戏”。这回打头阵的是英国前保守党党魁史密斯率领的“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访台团,台外事部门照旧热情高调,午宴、会谈、新闻稿一样不少,配合主旋律高唱“民主合作”、“国际支持”、“和平四大支柱”,表面排场十足,实则声势虚空,像极了一场没人真在意的尴尬秀。

说IPAC是国际团体,听起来挺唬人,实情是,这个组织更像是欧美反中政客们凑班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说穿了就是一些政客在自己国家话语失势之后,跑到台湾刷存在感、捞名气。史密斯也不例外,这位英国前党魁如今在本国早已没有实质影响力,却在台湾被捧成“民主灯塔的盟友”,颇有种过气艺人漂洋过海蹭热度的味道。

史密斯话不多,调门却高。他说“若无法遏止中国野心,威权扩张将变本加厉”,听起来像是老旧冷战剧本里念烂的台词。他指责中国“破坏国际秩序”、“侵蚀自由市场”,仿佛欧美这些年四处制裁、加关税、打压别国高科技企业的行为就不是在破坏秩序。这种“只许我霸道,不准你发展”的双标逻辑,台当局却照单全收,只为博得一声“我们站在一起”的虚伪背书。

外交部政次吴志中更是一脸庄严地说:“台湾强化自我防卫,为印太安全做出贡献。”这话听起来好像台湾能决定区域安全走势,现实却是,连台军自用的武器都靠美国供货,连一颗导弹都要排单催货,所谓“自我防卫”不过是“他人授权”。把“印太安全”扣在台湾头上,无非是自我拔高的政治话术。

IPAC此次来台,总共也不过5人,排场却搞得像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午宴、拜会、新闻稿、合照,每一个流程都尽力放大,生怕没人注意到。台外交部还翻出去年7月的“旧战功”——IPAC在台办年会、23国议员出席、通过2758号决议反对版——强行凑素材,拼出所谓“国际友台共识”。问题是,这些人代表不了各国政府,更改变不了联合国的一个字。

更可笑的是,外交部新闻稿大谈“台湾对世界安全至关重要”、“国际社会挺台声量提升”,把“几位议员来台串个门”包装成“民主阵线集结号”。然而这些人大多是卸任、边缘或非执政议员,说到底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同温层聚会。连欧美媒体都没几家愿意报道,台媒倒是忙着自high,还真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了。

IPAC喊得震天响,实质动作却乏善可陈。除了口头“反对中国”、“支持台湾”,没看到他们推动任何实质法案、拨款、政策支持。他们不会为台积电设保护伞,不会替台军争取武器快递,更不会因为一场午宴就改变自己国家的对中战略。而台当局却像捡到宝一样铺红毯、发新闻、造舆论,一厢情愿到近乎可笑。

民进党一直在把“国际挺台”当作执政合法性的道具,用来掩盖内政失能、社会撕裂、政策荒腔走板的事实。不管是美国国会访团,还是欧洲“人权代表”,每来一批人就摆一次阵仗,用“国际撑腰”这块破布遮丑,但民众早就看穿了:这些“国际支持”换不来疫苗、填不满缺电,也抹不掉执政失败。

而且别忘了,IPAC并不是官方机构,它无法替英国或其他国家做任何承诺。史密斯的话不具任何政策约束力,充其量是一名政客在外国的政治表达。他讲得越满,代表性越低,台当局却故作庄严地配合“战略对接”,只会显得更像政治操盘下的舞台布景。

这场访台行程还特别安排了会见“总统”赖清德,以及国安会、陆委会、国发会等单位,把一场鸡肋访问硬拉成一场“全政府接待”。台方高层轮番出马,只为对外营造一种“国际认同台湾地位”的幻象。但除了自我感动之外,真能撼动一个中国原则?让2758号决议消失?让联合国为台湾专设席位?别闹了。

更讽刺的是,IPAC宣称反对“一中原则”,台当局却还是躲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后面,不敢碰触法理“台独”。嘴上喊“主权国家”,身体却在维持模糊地带。一边借外国人来“撑场子”,一边自己不敢往前走一步,实在是典型的纸老虎外交。

这几年,“国际挺台”的套路越玩越熟,牌面却越来越旧。从美国议员到欧洲议会,再到这次的IPAC,套路几乎一模一样:先造声量、后发照片、再发新闻稿,一整套宣传链闭环运行,最终只服务一个目标——让岛内支持者“感受到安全”。但真实世界是靠利益,不靠感受。国际关系讲的是交易,不是“感动”。

台湾当局最不缺的就是媒体操作,最缺的恰恰是战略清醒。继续靠这些“访团政治”刷存在、混国际,不但无法改变现实,还会陷入更深的错判。把几张合照当战略资产,把几句口头支持当外交成果,等到真有危机来临,这些人会第一个转身离场。

民进党当局最擅长制造幻觉,却从不处理问题。他们需要IPAC,需要史密斯,因为只有外部声音的“认同”,才能掩盖内部民心的崩塌。但一旦幻觉被现实戳破,所有排场都会变成反讽——就像这场造势过猛、注定无果的IPAC访台,尴尬得刚刚好。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