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8月,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台上,说了上面的话。我不知道当时在场的北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感受,听了有什么反应。但是我在想,如果当时在场,我会毫不犹疑地,扔一双鞋子给她。
2010年8月,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台上,说了上面的话。我不知道当时在场的北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感受,听了有什么反应。但是我在想,如果当时在场,我会毫不犹疑地,扔一双鞋子给她。
后来想想也难怪,在台湾那样四角望天的环境里,培养出她那样思维的人,当然也很正常。
一个没有国家观念的人,就像是无根的萍。在她那篇酸溜溜的演讲稿里,一个茫然无措、随波逐流的小草形象跃然纸上。
也别怪她。在彼时的台湾岛上,她找不到自己的根,回到祖国又心生不甘,她那种复杂心态,可悲又可怜。
有国才有家,这句普通老百姓都感同身受的朴素的话,在那些“精致利己”的文化精英眼里,竟变得一钱不值。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倒拨回1903年吧。
我们恍惚看到,上海外滩公园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像一块透红的烙铁,烫痛在每个国人破碎的心上。想象一下,也许我们的曾祖父们,当年就在那片禁区外久久地徘徊,他看着洋人们谈笑风生地走进公园,自己却只能攥紧拳头,默默地离开。在那一刻,个人的尊严在国家的屈辱面前,破碎得拾不起来。
1937年南京城破,昔日热闹的民国京都变成了屠宰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假如龙女士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还会有那句让人恶心的酸语吗?
她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也许她的外祖母会跟她说,此时最痛的还不是饥饿,而是那种“天地虽大,却无处容身”深深的绝望。
当一个国家无力保护她的子民,生命便轻如浮萍。
2011年利比亚撤侨,当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军舰破浪而来时,岸上翘首以盼的侨胞们都相拥而泣:“祖国没有忘记我们!”——相信这句话,定是那些同胞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他们一定会为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庆幸,而自豪,小民的尊严在这一刻,才体现地淋漓尽致。
同样,在迪拜机场,我曾亲眼见证这样的一幕:一位海关的中东官员,恭敬且有礼貌地对持中国护照的旅客微笑放行,却在某些国家的旅客面前瞬间变脸。此时我才感受到,那本深红色的护照,是那样的光耀夺目,而我的腰杆,也在那一刻变得无比坚挺。
这同样让人想起,在上世纪80年代,多少国人首次出国时,在海关被反复盘问的窘迫。在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多少中华儿女,用汗水汇成的大国崛起。
儿时常听老人念叨:“我们宁做太平之犬,也不做乱世之人”。到如今才真正懂得,在这朴素话语里,曾经藏着多少血泪。
看看如今仍然炮火连天的中东吧:在叙利亚,那个让无数人泪奔、俯身沙滩悲惨离去的叙利亚男童;在加沙,那些在废墟中哭喊的,茫然无措的小女孩——他们的眼神刺痛着每一个人,却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未真正地远去,只是因为有强大的祖国存在,才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诚然,大国崛起不只是航母导弹,更是每个寻常百姓安静祥和的日子。是疫情来袭时,由国家包机接你回家;是走在异国街头,被人竖起大拇指说“Chinese”时的自豪;是汶川地震,听到“解放军来了”时喷涌而出的感动,是全国上下所有同胞,同心协力带来的温暖。
这些看似平常的“岁月静好”,恰恰源于大国崛起带来的尊严。
当有人还在说着“月薪三千,与我何干”这样的混账话时,好好想想这一切吧。你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你没有生在战乱的加沙,你就躲在被窝里暗自庆幸吧。不要把个人的无能,当做埋怨祖国的借口,祖国已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块绿草地,你不会吃又能怪谁?
大国与小民,宛如大海与浪花,没有浩瀚的海洋,哪来浪花的绚烂?而万千浪花的奔涌,才能汇聚成磅礴的大海。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我们建设她,她守护我们;她强大,我们从容;她有尊严,我们幸福。
没有大国崛起,哪来的小民尊严?这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共鸣。不要再喝那些像龙氏一样心怀叵测的公知们,给你灌下的迷魂汤了,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哪来的那么多好心!
来源:零度思维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