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开始的版本居然是他俩离婚了,而且还离了好几次呢,是不是很意外?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得到吗?
最初的七夕节压根就不是咱们现在所熟知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开始的版本居然是他俩离婚了,而且还离了好几次呢,是不是很意外?
七夕节摇身一变成为情人节,也就是近三四十年才有的事。
话说在战国时期,七月初七这一天根本没人把它当作节日来过。
但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开始在人们的口中流传。
一直到西汉,七月初七这一天才有了特殊的意义。
据说这一天是女孩子们动针线活的日子,于是七夕节也就有了“乞巧节”这么个名字,说白了就是祈求自己能心灵手巧呗。
后来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说法才渐渐流传开来。
在当时西汉的人们过七夕节,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穿七孔针。
有趣的是,文人墨客们给七夕节定了个悲怨的调子,而普通百姓们则有着求子的习俗。
汉朝的时候,七夕节的习俗那叫一个多样。除了穿七孔针,还有晒书和水浮针等有趣的活动。
水浮针这个习俗特别有意思,就是把针丢在水面上,然后通过看针的投影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心灵手巧。
而且这活动通常都在晚上进行,因为晚上才能看到牛郎织女,那时候人们认为他俩是天上的星星。
那为什么七夕节偏偏定在七月初七呢?
这是因为七月初正好是男耕女织的一个分水岭,北方到了七月初种完地就闲下来了,主要的活动就是女织,所以就把七月初七定为了乞巧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诞生还和秦国有点关系呢,秦人因为纪念织布的祖宗娘命名了织女星,后来又因为迁徙和周人的文化相互交融,这才有了牛郎的出现。
时间来到三国魏晋南北朝,牛郎织女的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织女结婚后因为荒废了织布被天帝拆开,在这个时期,七夕节又多了姑娘们带着蜘蛛结网乞巧的习俗。
到了唐朝,鹊桥的传说深入人心。宋朝就更厉害了,七夕节直接晋升成为了法定节假日。
习俗方面也有了大升级,皇帝带头晒书,七夕节能热热闹闹地过上七天呢!还有摩赫勒等特别的玩具出现,无数优美的宋词也为七夕节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不过唐宋时期七夕节的本质有了一些变化,女孩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喜欢爱情故事。
但流传下来的主要习俗还是和针线活有关,也许这就是七夕节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吧。
明清时期,七夕节的主要习俗还是织花针,也就是咱们之前说的水浮针。
女孩子们会用凤仙花染指甲、美容等等。南北方过七夕节的习俗可大不一样。
在广东很多地方,七月初六就开始过七夕节,这可能是因为皇帝宴请群臣的习惯被南迁的臣子们带过去了。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的生日,人们会专门拜魁星呢。
七夕节的演变就像一部精彩的连续剧,一环扣着一环,紧密结合着每个时代的条件和需求。
它变成情人节大概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有人猜测这是因为变成情人节能够大大促进消费。
但在我看来,七夕节作为女儿节或许才更符合人们的期待。
来源:漫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