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编著《智能商业》一书读后随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1:48 1

摘要:《智能商业》这本书我昨天总算是翻阅完了,实事求是的讲,这本书的作者曾鸣,其文字表达能力比上一本书《一往无前》的作者范海涛要逊色不少,如果你咬文嚼字,甚至还能在书中发现一些逻辑不通,或者表述错误的句子。比如,曾鸣在书中认为对于人工智能,人类没有必要担心他会加害于

《智能商业》这本书我昨天总算是翻阅完了,实事求是的讲,这本书的作者曾鸣,其文字表达能力比上一本书《一往无前》的作者范海涛要逊色不少,如果你咬文嚼字,甚至还能在书中发现一些逻辑不通,或者表述错误的句子。比如,曾鸣在书中认为对于人工智能,人类没有必要担心他会加害于人类,而事实上现在有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和反噬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加之我对书中一些晦涩的概念、提法有一个逐步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不必遮掩的说,这本书我读些来挺费劲,趣味性不强,任务式强迫性将之读完,如果不是杨总一再推荐,我可能早就将他束之高阁了。

言归正传,如果把“智能商业”当作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我们会如何破题呢?我个人感觉可以区分两个方向来着墨,一个是“智能化商业”,即基于智能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进行探讨;另一个是“人工智能产品类商机”,即基于人工智能的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很显然,作者曾鸣这本书侧重于前者,这也是他曾经服务的阿里巴巴集团的主营业务,他在这个公司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有不少的实践经验和理性分析。然而,这本书首版是2018年,成书大概会在2016年左右,也就是说书中的一些见识理念离现在有十年左右的差距。不可否认的是,曾鸣就“基于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新型商业动作模式”做了一些规律性的总结探讨,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概念和观点。

曾鸣的概述和理念在当时来讲还算是应该比较前卫的,总的趋势判断也是比较清晰明确的。但不管怎么说,他跳来跳去,没有跳出电商这个核心话题,也可能是“身在庐山之中”不知其真面目的缘故,曾鸣回避了电商迭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这里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阿里巴巴已经被抖音等算法优先的新型电商所超越!现在一般说到电商的发展历程是这样概括的:

第一代:门户网站时代 (雅虎、新浪商城等)

标志:雅虎、早期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设立的商城频道。基本特征信息黄页化:电商仅仅是门户网站的一个分支功能,本质是将线下商家的信息搬到线上,像一个在线的商品目录或黄页。中心化流量:流量完全依赖于门户网站的主页。没有搜索引擎优化、没有社交推荐,入口极其单一。功能单一:主要完成信息展示和初步的联系功能,交易链条很长,很多甚至需要线下完成支付和交割,信任成本高。被动消费:用户带着明确需求而来(我知道要买什么),然后去搜索、查找。是“人找货”的初级阶段。

第二代:交易平台时代 (淘宝、京东等)

标志:淘宝(C2C/B2C)、京东(B2C)、亚马逊中国等。基本特征平台化与专业化:出现了独立的、庞大的电商平台,专注于“交易”本身。构建了完整的线上交易基础设施:担保交易(支付宝)、信誉评价体系、即时通讯工具(旺旺)、物流跟踪等。搜索与货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搜索”和“货架”。商品被分门别类地陈列,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找到商品。平台通过竞价排名(直通车)和广告位变现。解决信任与效率:通过平台规则和担保支付,解决了第一代电商最大的“信任”问题,极大提升了在线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明确的“人找货”:用户消费目的性明确,平台是满足其已知需求的工具。

第三代:社交/直播电商时代 (微信、快手等)

标志:微信微商、朋友圈营销,以及快手、淘宝直播的兴起。基本特征社交关系驱动:流量来源从“平台搜索”变为“社交关系”和“社群”。基于信任关系(熟人、KOL、主播)进行推荐和销售。内容化:商品通过内容(图文、短视频、直播)进行展示。直播是其最高形态,提供了极强的互动性、实时性和娱乐性,创造了临场感和紧迫感。发现式消费(“货找人”):用户一开始没有明确的购物需求,而是在刷内容、看直播的过程中被激发、被种草,从而产生冲动消费。这是革命性的变化。去中心化流量:流量分散在无数个主播、社群和KOL手中,平台更像是一个基础设施提供方和规则制定者。

第三代半:算法驱动的内容电商 (抖音)

标志:抖音电商。基本特征:它具备了第三代的所有特征,但进行了关键升级:算法为绝对核心:抖音将“内容推荐算法”应用于电商,做到了极致的“货找人”。系统比你自己更懂你可能喜欢什么,通过无限刷新的内容流,精准地为你匹配商品。兴趣电商:抖音提出了“兴趣电商”的概念,其本质是通过算法主动激发和匹配用户的潜在兴趣,将消费行为前置到了“兴趣发现”阶段。全域闭环:努力在平台内完成“内容种草-下单购买-分享传播”的全过程,构建自有的电商生态,减少跳失。

而有关新一代即第四代电商的运行特点及模式预测未形成统一意见,普遍认为第四代电商不会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技术融合,其核心将是 “智能与沉浸”。可能是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电商将从2D的图文、视频进入3D的沉浸式空间。用户可以在虚拟商场里逛街,可以“试穿”衣服、“试放”家具到家中的真实场景,极大提升决策准确度和体验乐趣。用户将不再需要亲自搜索和比价。高度个性化的AI智能代理(Agent)会接管购物流程。你只需要表达模糊需求(“帮我准备一份给女友的生日礼物,预算2000元,她喜欢小众香水”),你的AI助手就会在全网搜寻、比价、阅读评测、甚至与其他AI讨价还价,最终为你提供几个最优选项供你确认。

购物将变得极其高效和轻松。消费将超越物质需求,更侧重于构建数字身份和寻求价值观认同。购买一件虚拟时装(数字藏品/NFT)、为环保理念买单、支持某个创作者社群,这些“情感价值”和“身份标签”将成为消费的主要驱动力。

电商平台会与社交网络、游戏(元宇宙)深度融合。它可能包括并不限于以下几种模式:元宇宙商城模式、AI代理平台模式、全真互联零售模式。其特点是线上与线下的边界彻底模糊。通过AR眼镜,你走在街上,看到的所有实体店都会叠加显示线上信息(折扣、评测、库存)。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真实世界中调用虚拟商品信息进行决策和购买。总体而言,电商的演进历程是从简化信息 -> 简化交易 -> 创造需求 -> 预测需求,最终走向 “重构体验” 和 “接管决策” 。第四代电商将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场所,而是一个由AI和虚拟现实驱动的、无缝融入生活、理解并主动满足用户深层需求的智能消费生态系统。

有关“人工智能产品类商机”话题,这恰恰是杨总目前关注和正在从事的工作,这个话题曾鸣基本上着墨不多,这可能受十年前这方面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其本人专业涉猎不够有关。关于这方面我见识不多、思考不深,有几个浅显的观点提出来,供参考:第一、人工智能系列产品开发的宗旨,无外乎是解放人类的双手和大脑,即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与芯片发展模式一样呈几何级爆发式成长。比如GETJPT、DEEPSEEK、Grok等模型其学习能力和替代人类脑力劳动的能力,已经让人类自己都感到吃惊。第三,高端的人工智能产品往往以拟人化、无人化情景进行运用。我甚至觉得可以加上一句,如果某一款人工智能产品不能以无人化方式进行操作,充其量只能说其是半人工智能产品。

来源:耕莘钓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