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子上大学一年了,在假期里,做了一件让我惊讶又感动的事——他主动当起了弟弟的“启蒙老师”。
文|凝妈悟语
儿子上大学一年了,在假期里,做了一件让我惊讶又感动的事——他主动当起了弟弟的“启蒙老师”。
他给弟弟准备了很多英文动画光盘,像《小猪佩奇》、《汽车总动员》、《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巴布工程师》。
只要弟弟一有空,他就拉着弟弟一起看。这些动画,都是他自己小学低年级时特别爱看的,如今依然满怀感情。
想起以前,我也是这样带他启蒙的——从网上下载资源,转存U盘再用DVD播放,他总是看得津津有味。
弟弟平时也用app读英文绘本,自以为读得不错。
儿子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却提醒我:“很多发音其实不对,不能只依赖软件打分,你得看着他读。”
我一直觉得反正app打分,得分高就读对了呗!其实还有很多误判的可能。
除了英语,哥哥还带来了更用心的陪伴。
每次回家,他都会带一些简单的乐高,陪弟弟一起拼。
这次,他特意从老家把乐高EV3带了回来,跟我说:“让弟弟玩这个吧,别老看那些没营养的短视频了!”
我本来有些犹豫。弟弟一向不爱动手,我对EV3也不太懂了,所以10几年前那套乐高一直在老家积灰。
于是我问他:“你教他吗?”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我还专门给他准备了一台编程电脑。”
原来,他早就悄悄规划好了。
回家后,花了三天时间,哥哥带着弟弟拼了一个机器人和一个打地鼠游戏机,每个都花了六个多小时。
他极有耐心,从不批评弟弟拼错,也不直接代劳,而是鼓励弟弟自己发现问题。
弟弟偶尔贪玩分心,他就说:“你先玩会儿,玩够了我们再拼。”结果往往是弟弟没过多久就主动找哥哥继续拼。
令人惊喜的是,弟弟居然对EV3产生了强烈兴趣,每次提议拼新机器人,他都跃跃欲试。
我才真正明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合适的引路人。
哥哥还为弟弟准备了一台相机。
他说:“让他随便拍,发现有意思的东西就记录下来。”——隐约想起,他像弟弟这么大时,用的也是这台相机。
看到儿子在弟弟身上复刻他小学时期的生活,我忍不住问他:你觉得小学阶段,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
他就给我讲了两点,听完不禁感慨:童年的种子,终会在未来开花。
第一、花时间做真正感兴趣的事,就是在悄悄培养未来竞争力
儿子从小就展现出较强的动手兴趣,很喜欢玩积木、各种拼插类玩具。
到6岁多的时候,不满足于静态模型,想让一些创意能动起来,开始玩电子积木、乐高WeDo。
慢慢的,会自己改装玩具,比如:把前进后退的挖掘机改造成旋转的形式。
二年级暑假,给他买了乐高EV3。他每天废寝忘食地拼装,很快就把两套官方图纸全部完成。像打印机、解魔方机器人等等,无论难度多大,都能驾轻就熟。
之后不满足于模仿,开始上编程课,尝试实现自己的创意。
那段时间,他的兴趣不断扩大,做出了音响、3D打印机、甚至组装了电脑,想法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
小学时接触了摄影,他喜欢把制作的成品、过程记录下来。
这些童年兴趣,让他开心的同时,也在悄然地塑造着他:
早期的动手经验为中学物理、信息学打下坚实基础;摄影爱好到初二进一步升级,高中已成为他的闪光标签——学校活动几乎都由他拍摄,成就感和自信也随之而来。这些爱好也是他的情绪调节器,因为兴趣浓厚,有坚定的学习信念,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为了能持续升级爱好也要坚持学习。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孩子在一件事中感受到自主、胜任和归属,就会激发出持久的内驱力。
儿子之所以能持续探索,正是因为我们支持他自己选择、自己尝试、自己突破。没有强迫,只有陪伴和资源支持。
第二,英语提前学习:童子功是一座桥,带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儿子5岁半开始,我们通过“动画+阅读”做英语启蒙。
到他四年级时,读英文章节书、看原版视频已毫无压力。
学校英语课对他来说太过简单,但他真正的收获远不止分数:
打开了自学之门:他的兴趣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我们当地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是英语帮他接轨全球优质资源。他看国外电子制作、编程视频,靠自学不断提升。赋能兴趣与生活:他喜欢看《I Can Cook》,加之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自己学会做饭。初中毕业时为我们做四菜一汤,高中压力大时,做饭成了他的治愈方式;大学后,他甚至自己开火做饭,从容应对生活。助力学业发展:扎实的英语基础让他在国际标准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申请也异常顺利。语言学家Eric Lenneberg提出“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在5-12岁对语言习得具有天然优势。
语言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也强调“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性——通过动画、绘本等有趣方式,孩子在低压力环境中自然吸收语言。
让孩子早学英语,不是“抢跑”,而是顺应认知规律的启蒙。
回头看:所谓“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到底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焦虑于孩子是否刷够了题、考好了试,却忽略了:
教育的本质,是支持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儿子现在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回头看,他的成长路径并不是我们刻意设计,而是源于童年兴趣被尊重、资源被提供、探索被鼓励。
他之所以愿意耐心引导弟弟,是因为他自己就从这样的教育中受益过。
他没有抱怨弟弟“不爱动手”,而是用陪伴和游戏唤醒兴趣;他不急着教,而是等弟弟自己愿意尝试。
真正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填满一个桶。
他现在为弟弟做的,正是把他曾经得到的幸运——那份被点亮的感觉,继续传递下去。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是小学生家长,不妨停下来看看:你的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能否为他提供更多资源?能否陪他一起探索?
也许你今天种下的种子,会在十年后长出你意想不到的森林。
来源:凝妈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