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天!这群同济人的暑假有点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1:38 4

摘要:2025年8月,秦皇岛青龙县祖山深处暑气渐敛,草木含清,一场教育与成长的邂逅,正在悄然铺展。同济大学“筑梦空间”实践团队从“0”开始,为当地祖山兰亭中学建起了一间集心理疗愈、音乐教学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小小的一间教室,不仅可

今年暑假

同济大学筑梦空间工作室

为爱插上翅膀

34名同济师生

3支跨学院的队伍

历时34天

分别奔赴三地

让知识和力量惠及更多人!

截至目前

同济大学

在祖国大地上

共建设了 23间梦想教室

TJ

渤海之滨:让红色故事可观、可感、可参与

2025年8月,秦皇岛青龙县祖山深处暑气渐敛,草木含清,一场教育与成长的邂逅,正在悄然铺展。同济大学“筑梦空间”实践团队从“0”开始,为当地祖山兰亭中学建起了一间集心理疗愈、音乐教学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小小的一间教室,不仅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解忧角,诉说自己的心声;还可以在这里弹奏钢琴、阅读与合唱,让德育和美育有效融合;更可以沉浸式地学习抗战历史,从历史回响中汲取力量,点燃少年英雄梦,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青龙满族自治县花厂峪村是冀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花厂峪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济师生将花厂峪长城阻击战那段烽火岁月与同济大学西迁校址的壮阔历史,融入梦想教室的设计中,努力营造设计可叙事、历史可感知、未来可参与的氛围。教室内设置了12个AR互动点位和20处NFC感应点位,轻轻一碰,便可传来用琵琶、古筝、二胡等乐器演奏的红色歌曲。再抬手触摸,墙绘里内嵌的红色历史文化可以跃然于墙上,仿佛像走到了现代观众面前,开展跨时空对话,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知历史故事。

除了在梦想教室里看今昔,同济师生围绕“扎根乡土,赓续文脉”主题,设置了红色传承、素质提升、创新激发、视野拓展四大板块的支教课程。“老师,原来这就是最新的高科技呀!长大了我也要去同济学这个!”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课后,25个小小的身影和同济学子奔跑在操场上,仿佛梦想也跟着飞向了远方……

TJ

闽中山水:在这里感受到了筑梦的意义

福建将乐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同济大学12名师生牢记使命,以“山水育梦·智联未来”为设计理念,来到福建将乐县,历时12天,在大山深处建起了同济大学第22间梦想教室,这不仅是一间教室,更是一座通向未来的桥。让山风拂过课堂,让林绿渗入书香,助力孩子们拓宽视野、畅想未来。

教室内配备了可移动家具,便于创造出更丰富的空间和更多元化功能的可能性,以适应不同场景和不同阶段的使用需求,无论是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还是社团活动、文化展示,都能在此实现,梦想教室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且持续的发挥。在支教课程设置上,同济师生扎根福建地域文化,将本土红色历史、生态智慧和非遗工艺等转化为跨学科活教材。

“我不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到底是怎样,但我就想在此刻尽力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这么多天,我在这里感受到了筑梦的意义。”同济大学张路爽感慨道。张路爽和伙伴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学习手册体系,不仅覆盖了课程的核心内容,更强调知识内化与能力建构,配备结构化笔记空间,助力孩子们高效学习。团队每日还通过教育跟踪机制,精准评估学习表现,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指导。

TJ

青藏之畔:一间能眺望雪线的梦想教室

在青藏高原深处的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济大学11名师生通过12天的改造,为当地1500余名藏族、回族、撒拉族的孩子们,建起了一间能眺望雪线的梦想教室。教室中最动人的是一幅横跨整墙的“三段式”巨幅手绘,从左至右看去,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卷轴:左侧画着饱满的石榴,象征各民族如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中间的米色桥梁下,河流蜿蜒流淌,志愿者与藏族学生的手紧紧相握,仿佛说着“上海与黄南,从来不是远方”;右侧画着同济大学的正门与国立柱,与现代城市剪影相连,蕴含着“用教育连接山海”的期待。

“快看!雪山‘动’了!”一位藏族学生举着平板对准墙绘,屏幕里的雪山仿佛与真实的高原天空连在一起,伸手还能摸到同济校园的国立柱。这是同济潘翎洁同学特意设计的AR互动效果——扫描墙绘上的触发点,静态的画面就会“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触摸家乡雪山的同时,也能“走进”千里之外的同济校园。

一场别开生面的橄榄球启蒙课在草原上热闹开展,肆意奔跑、协作传球,同学们的坚韧与活力在同济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带动下,释放得淋漓尽致。同济大学王宇辉说,每每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感觉都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

从山地到山林,再到高原,梦想教室就像一串撒在祖国大地上的珍珠,串起了不同的地貌,连接着同一种希冀:只要有课堂,就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依托更多梦想教室的建设,覆盖更多的乡村地区,惠及更多的乡村学生,努力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求知、探索与梦想的种子,构筑起一座座坚实而温暖的成长互助桥梁,同济人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