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的广州西关老街,石板路上还泛着夜露的湿气,陈记面店的卷闸门已哗啦啦拉起。62岁的陈伯像过去四十年一样,将整根毛竹架在案板上开始"哒哒"压面——这是米其林指南连续六年推荐的云吞面故事开端。
清晨五点的广州西关老街,石板路上还泛着夜露的湿气,陈记面店的卷闸门已哗啦啦拉起。62岁的陈伯像过去四十年一样,将整根毛竹架在案板上开始"哒哒"压面——这是米其林指南连续六年推荐的云吞面故事开端。
面团要选河套平原雪花粉,碱水须用梧州老井水调配。陈伯跨坐在三米长的毛竹一端,身体起落间竹竿与面团碰撞出绵密节奏。"压面要像打太极,重了面死,轻了不韧。"他额头沁着汗珠笑道。经过200次反复碾压的面皮透出淡琥珀色,折叠七层后刀起如飞,切出的银丝面在晨光里微微颤动。
后厨阿珍姨正在调制祖传馅料:三分肥七分瘦的土猪后腿肉,加入南海虾仁和大地鱼粉。"关键在这勺陈年虾籽油。"她神秘地掀开粗陶坛子,琥珀色的油脂裹着金黄花胶。云吞皮要擀得能透字,包馅时留"凤尾"——这是老广判断云吞正宗与否的暗号。
老灶台上三只铜锅昼夜不休:第一锅熬筒骨打底,第二锅炖瑶柱提鲜,第三锅煨火腿定味。最绝的是那勺传承三代的"汤引",用干贝、鲨鱼骨和金华火腿调制的浓缩精华。当学徒二十年的强哥说:"凌晨三点就要撇浮沫,火候差一刻钟,鲜味就少一成。"
正午时分,青花瓷碗盛着"三浮三沉"的银丝面登场。先啜口汤,海洋的鲜甜与陆地的醇厚在口腔共舞;咬开云吞,虾仁的弹牙与猪肉的脂香瞬间迸发;最后嗦一口吸饱汤汁的竹升面,麦香裹着碱水香在齿间缠绵。坐在骑楼下的香港食客林先生感叹:"每次来广州出差,行李箱里总要塞几盒生云吞。"
如今陈伯的孙子开始在抖音直播压面手艺,但老人坚持用算盘记账。斑驳的墙面上,1958年的营业执照与2024年米其林证书并肩而立。当问及秘诀,陈伯擦着竹竿说:"哪有什么秘方,不过是把祖宗交代的事,天天做、代代做罢了。"案板上的面粉在阳光里飞舞,像极了六十年来从未散去的烟火气。
来源:沐晨美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