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巴腹地暑气未消,药香已漫山间。2025年7月25日至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在该校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董娟娥教授、副站长杨庆老师的统筹协调下,深入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吉河镇、关庙镇的9个行政村,通过实地
秦巴腹地暑气未消,药香已漫山间。2025年7月25日至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在该校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董娟娥教授、副站长杨庆老师的统筹协调下,深入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吉河镇、关庙镇的9个行政村,通过实地勘察、问卷统计、集体座谈等方式,围绕“中药材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开展专项调研,精准梳理产业痛点,探索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实地勘察:干旱兽害成共性难题 制约产业发展
(实践团与当地村委会交流 马若菲供图)
在瀛湖镇响水沟村、郭家河村,吉河镇矿石社区、桐车村等调研点,实践团调研发现,持续干旱天气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显著影响。田间地头,玉米、芝麻等常规农作物叶片卷曲枯黄,淫羊藿、铁皮石斛、白芨等中药材植株长势瘦弱,部分地块出现植株干枯现象。据农户群体反馈,受持续干旱影响,今年农作物与中药材产量普遍下滑,部分地块减产幅度超50%,极端情况下甚至面临颗粒无收。
与此同时,山区野生动物侵害问题同样突出。在关庙镇曾岭村、黄岭村的农田周边,实践团看到多处围栏破损痕迹,田间留存大量作物倒伏、根茎被啃食的印记。农户介绍,野猪、狗獾等野生动物频繁出没,夜间毁坏农田的事件频发,尽管采取了设置围栏、燃放驱避物等措施,但防护效果有限,进一步加剧了产量损失,让本就受干旱影响的农户雪上加霜。
实践团统计数据显示,此次调研的 9 个行政村中,所有受访农户均提及干旱对产量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农户反映曾遭遇野生动物毁田,这两大问题已成为横跨多村的产业发展 “拦路虎”。
产业观察:林下种植探索破局 技术瓶颈待突破
(实践团采访村中农户 马若菲供图)
调研中,实践团注意到,部分村落已开始尝试林下种植模式,探索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方向。瀛湖镇响水沟村在政府补贴支持下,于 300 亩拐枣林下套种白芨,并同步开展淫羊藿幼苗培育,目前白芨植株长势良好,初步显现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桥兴村则依托本地野生淫羊藿资源,尝试发展林下种苗种植,试图打造特色产业基础。
实践团分析认为,林下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借助林地遮阴保湿的生态优势提升中药材品质,符合秦巴山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位,是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初期探索的村落普遍面临技术短板:部分种植点缺乏系统的种苗选育标准,种植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应对干旱等自然风险的技术手段不足,导致部分林下种植项目长势未达预期,亟需专业技术支撑与模式优化。
资源挖掘:枇杷叶价值待开发 产业链延伸有空间
在瀛湖镇郭家河村,实践团发现当地拥有规模化枇杷种植基础,农户主要通过售卖枇杷果获取收益,但具有药用价值的枇杷叶却未被开发利用,大量叶片自然脱落,资源存在明显闲置。
据实践团成员现场科普,枇杷叶具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等药用功效,在中药材市场具备稳定需求与经济价值。村集体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农户对枇杷叶的药用属性与开发潜力缺乏认知,后续希望借助专业力量,探索枇杷叶采收、加工、销售的可行路径,为农户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实践团指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深挖副产品价值,延伸产业链条,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中药材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切入点。
调研总结:三大方向锚定产业升级 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与矿石社区村民合照 马若菲供图)
经过对3镇9村的深入调研,实践团明确: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具备显著生态与经济潜力,但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重点突破技术、风险、资源三大核心瓶颈。针对调研发现,实践团提出具体优化方向:在技术支撑方面,可构建“农户-乡镇-试验示范站”多元协同机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资源,加快抗旱中药材品种选育、林下种植规范技术、野生动物生态防护等科研成果的本地化转化,为农户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在风险应对方面,需强化干旱、兽害等自然风险的预警与防控,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防护技术与设备,降低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在资源开发方面,应系统梳理枇杷叶等特色副产品资源,联合市场主体搭建“种植-加工-销售” 产业链,推动闲置资源转化为增收资产。
在国家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此次调研不仅是西农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更勾勒出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当更多青年带着知识走进乡村,用智慧破解难题,以科技赋能产业,秦巴山区的中药材这一古老而珍贵的“绿色宝藏”,必将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张雅淇、乔诗彤、任怡如)
编辑:钱江
来源:长江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