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是古代書法藝術的高峯,名家輩出。根據張天弓先生的《中國書法大事年表》提供的材料,提煉出各個時代的“大事率”(每個朝代所佔的篇幅比率)。結果發現明清這個時段發生的“書法大事”是最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明清時期藝術的繁榮是客觀的事實。本專場,我們以文徵明
明清,是古代書法藝術的高峯,名家輩出。根據張天弓先生的《中國書法大事年表》提供的材料,提煉出各個時代的“大事率”(每個朝代所佔的篇幅比率)。結果發現明清這個時段發生的“書法大事”是最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明清時期藝術的繁榮是客觀的事實。本專場,我們以文徵明為開端,把這個明清書法專場做成了一部簡史,帶大家從明朝中期一路走到乾隆嘉慶年間,從二王帖學看到金石碑刻書風,完整呈現了這一場中國書法的盛宴。從此次專場,也可以帶大家看看阮元的「北碑南帖論」的實質內涵,期盼引起書法界、收藏界對明清書學有更新的詮釋。
有藏品计划出入手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找到我
明代
從文人底蘊到浪漫主義
明代中期,帖學行草書在“三宋”“二沈”上溯唐法宋意的努力下,迎來新的高峰。其中,被譽為“明代第一書法家”的文徵明,其筆法細膩、結構嚴謹,體現高度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可參照本次專場lot402 文徵明《四季觀雨七律詩卷》)
至明中後期,松江華亭董其昌(可參照本次專場lot403 董其昌《草書詩文軸》)崛起。他書畫兼善,自立門戶,創“華亭派”,與當時文徵明的吳門派分庭抗禮,遂使該地區書法再次振興。
真正突破文人書風的,則是明末清初“三株樹”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及遺民傅山,形成浪漫主義書風。(可參照本次專場lot406 黃道周《行書洗心詩》、lot407 王鐸《臨王獻之節過帖》、lot409 倪元璐《行書高閣明霞七言詩軸》)此時戰亂頻仍,理學式微,心學與禪宗興起,思想解放推動了書法表現的奔放與自我抒發。
晚明草書尤為狂放,傅山、王鐸、張瑞圖最具代表。大尺幅巨軸草書,以連綿奔放的筆勢營造出恢弘氣象。本專場lot405 張瑞圖《何景明清溪草堂詩軸》,即為高堂巨構的典範之作,大字的視覺衝擊力也是對傳統的手卷式欣賞的一種突破。
(由左至右)
lot405張瑞圖 何景明清溪草堂詩軸
lot406黃道周 行書洗心詩
lot407 王鐸 臨王獻之節過帖
lot409倪元璐 行書高閣明霞七言詩軸
,时长10:08
Lot 402
文徵明(1470-1559)四季觀雨七律詩卷
嘉靖戊午(1558)年作
水墨紙本 手卷
釋文:
【春日雨中】彤閣輕煙翠陸離,曉簾風急雨絲絲。情淹宿酒春愁重,坐弄殘棋晝景遲。野色送青山半出,暖痕回綠草先知。老來較似才情減,開盡梅花未有詩。
【夏雨】六月飛塵撲面黃,蕭蕭一夜破驕陽。長風鼓浪翻茅屋,宿靄排雲厭短墻。秋事已占南畝喜,午眠仍飽北窗涼。登樓別啟西山觀,橫捲湘簾一片蒼。
【山齋秋雨】斷雲狼藉近簾櫳,天地蕭條四壁空。盡日倚闌黃葉雨,一番吹髩白蘋風。年光搔首孤鴻外,山色供愁落照中。欲寄閑愁情無那遠,煙波江上采芙客。
【除夜雨獨坐】擁寒枯坐夜無聊,杯茗罏薰次弟消。獨有戀人燈黯黯,可堪卒歲雨簫簫。醉供春帖閑吟草,病撫辛盤嬾頌椒。少日馮陵都遣卻,只將襄髩待明朝。嘉靖戊午秋日連雨,閑閱舊稿,漫錄四詩遣興,徵明時年八十九。
鈐印:文徵明印(白)、衡山(朱)、停雲(朱)
題簽:文衡山晚年大字四季對雨感懷七律詩真跡。壬辰冬黃君寔題簽。鈐印:君寔(白)
題跋:①人唯知衡山之書,而不知其有詩,此帖韻筆兼優而字最老蒼,遒逸又珍尚哉。享保辛亥秋日東厓胤為杉孤菴翁書。鈐印:長胤之印(白)、元藏(朱)
②東厓胤原名伊藤長胤,通稱原藏,為十八世紀初日本京都著名儒者,博學多識,各地諸侯慕名招聘,皆不應,父仁齋亦有盛名,以四書教授弟子,從學者多至三千人。長胤卒於江戶時代元文元年,即一七三六年,年六十七,此卷題於享保辛亥,即一七三一年,是此卷於雍正間即流往日本,而今又回歸國人之手,豈不幸哉。後數日山濤居士又識。鈐印:黃氏(朱)、君寔題籤(朱)
③文衡山先生大字行楷師黃山谷,與其先輩沈石田取法相同,然衡山功力韻味皆能出藍,此卷書於戊午秋日,為其仙去一年前所作者,衡山壽臻九十,至老神明不衰,卷長逾三丈,隨意揮運,毫無做作而縱橫馳驟,渾然天成,今人味之無盡,此四首七律為四季雨中感懷,春夏二首見甫田集,餘秋冬二首未查得,或其暮年所作未及載入集中耶。雍希吾兄得此宜珍護之。壬辰歲闌,君寔題於香港。鈐印:黃氏君寔(朱)、山濤(白)、松雲堂(朱)
鑒藏印:李健球藏(朱)、秋□□印(白)、葉□堂□書□(朱)、黃君寔曾觀(朱)、玩易清課(朱)、抗古齋印(白)、雝希緣遇(朱)、抗古齋珍藏印(朱)、雝希(朱)
鑒藏印簡介:「長胤之印」、「元藏」為日本江戶中期京都儒學者伊藤東涯鑒藏印。伊藤東涯,名長胤,字源蔵,別號慥慥齋,思想家伊藤仁齋長子。自幼隨父學儒學,繼承古義學(即堀川學派),與新井白石、荻生徂徠等大儒親善。身後追贈從四位。著有《古学指要》、《弁疑録》、《古今學變》等。「黃君寔曾觀」為著名書畫鑑藏家、書法家黃君實鑒藏印。
書法:35.7×1115.5cm 約36.2平尺
跋①:35.7×31㎝約1平尺
跋②:38×96㎝約3.3平尺
JPY: 30,000,000-50,000,000
RMB: 1,500,000-2,500,000
注:日本著名儒學家伊藤東涯(1670-1736)舊藏。
詩文著錄:文徵明《甫田集》,卷四「賦得野亭秋興詩」、「除夜詩」。嘉靖二十二(1543)年初刻本(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六,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出版:《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三圭社,2018,頁68-73、207-208,圖27。
出展:〈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隨風會主催。會場:京都市美術館。會期:2018年4月4-8日。著錄:龐志英《黃君實詩文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25年7月,題文徵明自書《四季雨中感懷詩》卷。p234
Lot402 出版資料與著錄
Lot402 文徵明《四季觀雨七律詩卷》
不失虛和 舒徐意致
01.
文徵明的書學歷程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號停雲生、衡山,江蘇長洲人,師從沈周。「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皆自成一家,叱吒書畫壇。文徵明尤以勤勉著稱,少年因書法不佳仕途受挫,遂刻意臨習,以勤補拙。其子文嘉亦記其「少拙於書,乃刻意臨學」。至晚年九十猶能伏案小楷,功力非凡。此卷《四季觀雨七律詩卷》為其八十九歲晚年精鍊之作,一氣呵成,字裡行間自有超脫塵囂的靈動,正印證「人書俱老,越老越精」。
清 李岳雲《文徵明像》(南京博物院藏)
02.
文徵明的書法風格的三個轉變
真實的文徵明,為人寬厚平和,好古篤修,一生澹泊。雖少浪漫激情,但憑刻苦與嚴謹,終成詩、文、書、畫皆精的大師,堪稱「德藝壽」三馨。
Lot402文徵明《四季觀雨七律詩卷》局部
文徵明以小楷、行書著稱,八十高齡仍能書蠅頭小楷,清代書法家朱和羹稱其「明楷第一」。然晚年大字行書亦雄渾灑脫。其書藝七十餘年,大致分三期:早年遍臨諸家,中年融會貫通,晚年臻於巔峰。
《自書燈花焚香等詩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季觀雨七律詩卷》即為晚年代表作。其用筆與北宋黃庭堅《瘞鶴銘》筆意相近,多藏鋒折筆,氣韻縱橫而不失法度。八十至九十歲間文氏大字行楷作品尤多,如八十一歲《自書燈花焚香等詩帖卷》、八十八歲《自作詩卷》、九十歲《題宋高宗賜岳飛手勅詞卷》與《新燕篇詩卷》等,皆為公藏重器。
其中最接近《四季觀雨七律詩卷》的,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自書燈花焚香等詩帖卷》。兩卷尺寸幾乎一致,皆以三字一行、每字約十公分書寫,並用南宋至明初流行的「金粟山藏經紙」,尤顯用筆功力。除了尺幅的相似性外,細觀兩幅作品,字形與書風皆近。然八十九歲所書《四季觀雨》更見昇華。衡山居士已悟黃庭堅「大收放」之妙在行氣,筆法沉著而豐富,尤重藏鋒折筆,如「風」「情」二字轉折處,更顯全卷穩重老成,法度謹嚴。
03.
文徵明的詩
作為明代吳中文壇領袖,文徵明不僅以書畫著稱,亦是一位傑出詩人,一生詩作逾二千首,代表作有《甫田集》《全明詞》。其詩多述懷、遊賞、祝壽,風格含蓄凝練,詩中有畫、情景交融。
文徵明《甫田集》,卷四「賦得野亭秋興詩」、「除夜詩」。嘉靖二十二(1543)年初刻本(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六,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此卷所錄《春日雨中》《夏雨》《山齋秋雨》《除夜雨獨坐》四詩皆為自作,其中二首可見於《甫田集》卷四,尤為珍稀。文徵明喜書自詩,因情真意切,往往達到“詩書一體”。卷中字法隨詩境起伏,時而迅疾,時而沉穩,展現晚年超然物外之境界。
如《除夜雨獨坐》云:「擁寒枯坐夜無聊,杯茗罏薫次第消,獨有戀人燈黯黯,可堪卒歲雨蕭蕭。」意境清冷孤寂:茶香漸散,燈影搖曳,窗外寒雨添愁。尤妙在「戀人」二字筆勢忽轉飛白,墨斷如風,情感瞬間奔湧,與前段沉穩用筆對比鮮明,仿佛將心中壓抑的思念化為筆端波瀾,成就詩書合一的真境。
Lot402文徵明《四季觀雨七律詩卷》局部
04.
結語
文徵明早年師承吳寬、沈周,遍習歐、蘇、黃、米諸家,尤受黃庭堅影響,然非簡單模仿,而是取其神韻,以筆法駕馭奔放線條,融入文人儒雅。對比《石湖煙水詩卷》與《風入松詞卷》,可見其晚年書風雖承黃庭堅而已自成一家。
文徵明81歲書《行書石湖煙水詩卷》(上海博物館藏)
此卷《四季觀雨七律詩》不僅是研究其大字書風的重要資料,更是明代書法史上“詩、書、人”三者合一的典範之作。希冀有識藏家能予以重視,慧眼識真,得之寶之,必為書齋之珍、藝苑之瑰。
,时长05:26
Lot 405
張瑞圖(1570-1641) 何景明清溪草堂詩軸
水墨紙本 立軸
釋文:夜夜聞清瀨,朝朝見碧潯。百年應有寄,終日自長吟。宿槳依沙樹,開窗散渚禽。生涯眾人事,不獨愛幽深。
款識:瑞圖。
鈐印:張瑞圖印(白)
354.5×86.5cm 約27.6平尺
JPY: 50,000,000-80,000,000
RMB: 2,500,000-4,000,000
提示:競投本拍賣品須辦理特別競投號牌
出版:①《張瑞圖》,謙慎書道會,近代書道研究所,2016,頁68-71、139,圖9。
②《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三圭社,2018,頁160,圖66。
出展:①〈張瑞圖展〉,謙慎書道會主催。會場:セントラルミュージアム銀座。會期:2016年1月13-17日。
②〈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隨風會主催。會場:京都市美術館。會期:2018年4月4-8日。
Lot 405 出版資料①②
作者簡介:
張瑞圖 明代著名書畫家,字長公,又字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晉江霞行鄉人(今青陽鎮蓮嶼下行)。其書法不同於當時柔媚風尚,而自成“奇逸”之態。擅楷、行、草書,筆法硬峭縱放,結體拙野狂怪,佈局犬齒交錯,氣勢縱橫凌厲,形成強烈的力度與動盪之勢,實為奇而逸的代表。
Lot 406
黃道周(1585-1646) 行書洗心詩
水墨綾本 立軸
釋文:塵垢辭虞夏,波瀾長布衣。花溪垂竹葉,砧杵靖柴扉。已信天無夢,但聞雪即非。開眸青浩浩,不共軟雲歸。
款識:洗心詩,似景沂兄丈正之。黃道周。
鈐印:黃道周印(白)、石齋(朱)
鑒藏印:李維洛鑒藏印(朱)、藍塘書屋(朱)
裱邊題跋:塵垢辭虞夏,波瀾長布衣。花溪垂竹葉,砧杵靖柴扉。已信天無夢,但聞雪即非。開眸青浩浩,不共軟雲歸。洗心詩,似景沂兄丈正之。黃道周。鈐印:李氏(朱)、維洛(白)
題簽:明黃道周草書洗心詩真跡。一九六九年夏重裝。鈐印:李(朱)、維洛(白)
207×50cm 約9.3平尺
JPY: 15,000,000-25,000,000
RMB: 750,000-1,250,000
上款人簡介:景沂或為劉景沂,據《江蘇省通志稿職官志》明時期官員官職名單,第十一卷記載:劉景沂,長清(揚州)人,進士。
舊藏者簡介:李維洛,又名李國榮,廣東增城人,後移居香港,近代著名藏家,室名藍塘書屋。從事教育工作,業餘嗜書畫收藏,其藏品曾多次借展於香港藝術館。
來源:香港著名藏家李維洛舊藏。
出版:①《明末清初五家名品展》,近代書道研究所,由源社,2006,頁41,圖13。②《明清五名家展》,朝日新聞夕刊,2006年5月26日。③《明末清初五家名品展》,読売新聞社,2006,圖12。④《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三圭社,2018,頁162,圖67。
出展:①〈明末清初五家名品展〉,近代書道研究所主催。會期:2006年5月27-29日。②〈明末清初五家名品展〉,読売新聞社主催,2006年10月26-29日。③〈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隨風會主催。會場:京都市美術館。會期:2018年4月4-8日。
Lot406 出版資料①②③
作者簡介:
黃道周,字幼玄,亦作幼平或幼元,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
此軸以行草書書《洗心詩》五言律詩一首,其詩並見於《黃石齋先生集》及《黃漳浦集》。洗心詩為崇禎十五年(1642)謫戍途中黃道周所作組詩,是年二月先陸續成五律十二首,初秋至龍江時又續作七律十二首。黃道周作書如戈戟森厲,極強調緊迫的撅筆習慣。結構每不外拓以見挑撻,也不求柔潤以圖妍媚。在同是帖學風氣下的明代書壇可謂獨樹一幟,其力量感與壓迫感似乎反映出亂世顛沛的情態來,既與文、董諸公的舒暢溫雅絕然有異,也與徐渭式的粗放豪邁拉開距離。
Lot 407
王鐸(1592-1652) 臨王獻之節過帖
甲戌(1634)年作
水墨綾本 立軸
釋文:寒切。不審尊體復何如。眠食轉進不,氣力漸復,先复克耳,遲復旨,告獻之故爾。願餘上下安知日夕疏意,育故羸懸健也。
款識:幼糓賢契,甲戌王鐸。
鈐印:王鐸之印(白)
209×51cm 約9.6平尺
JPY: 5,000,000-8,000,000
RMB: 250,000-400,000
作者簡介:
王鐸,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日本人對其書法推崇備至,甚至形成“明清調”一派,尊其為第一流書法家,並提出“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之說。
此《臨王獻之節過帖軸》作於崇禎七年(1634),王鐸年四十有三。其時書風歷經“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依次相間,終身不易”,已漸脫形骸摹寫,逐步摸索出獨特書風,正是傅山所謂“四十前極力造作,四十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的藝術蛻變關鍵節點。
此軸所臨大令二帖同刻於《淳化閣法帖》第九,以《節過帖》起勢,末行轉書《願餘帖》而略作刪易,展現其典型“臨中有創”的模式。與王獻之原帖相比,此作已然別開生面。通篇結字以圓轉綿延為主,間以方折調節節奏;漲墨塊面與纖勁線質形成張力,重構原帖。尺幅宏大,堪稱王鐸再創王獻之書風之精品。
Lot 408
王鐸(1592-1652) 臨王獻之願餘帖
壬午(1642)年作
水墨綾本 立軸
釋文:願餘上下安和,知婢日夕疏,慰意,育故羸,懸心,倪比健也,適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動靜,故常患不寧,諸女無復消息,獻之。
款識:壬午端陽日臨,王鐸。
鈐印:王鐸之印(白)、煙潭漁叟(白)
鑒藏印:芝農珍藏(朱)、古潤戴植培之氏一字芝農氏鑑藏書畫記(朱)
312×52cm 約14.6平尺
JPY: 12,000,000-24,000,000
RMB: 600,000-1,200,000
注:清代著名藏書家戴植舊藏
作者簡介:
王鐸,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日本人對其書法推崇備至,甚至形成“明清調”一派,尊其為第一流書法家,並提出“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之說。
Lot 409
倪元璐(1593-1644) 行書高閣明霞七言詩軸
水墨綾本 立軸
釋文:高閣明霞飛彩繒,忽攙鶴下與人乘。絕勝句曲先生宅,客亦容登第一層。柔文兄寄閣口占一絕似正。元璐。
鈐印:倪元璐印(朱)、太史氏(白)
題盒:文政六癸未載霜月上旬。日下性什物。
布函題跋:倪元璐,明末志士也。善畫兼書,亦達一道。此書溫醇古雅,有遒勁之致。以襲藏可至寶焉。大正元年九月于碩田客舍拜觀。日本平安六六居士箋。鈐印:墨林(白)、乾堂書印(白)
146×39.5cm 約5.3平尺
JPY: 12,000,000-28,000,000
RMB: 600,000-1,400,000
舊藏者簡介:
後藤碩田 名真守,字大化,別號斌楽齋、耕雲主人、遊技三昧堂等。出生諸藩御用商家,故富收藏。師從帆足万里、香川景樹等儒學大家,又從文人畫家田能村竹田習詩畫,名列“竹田門四天王”之一。曾任豊後西寒多神社主典、権大講義。亦是著名尊攘運動家。
一丸伍兵衛 舊姓森,本名円平,日本大分著名實業家。昭和九年創立一丸百貨系商業集團,對九州地域的商業、地產、電力等行業的發展均有重大貢獻。曾任大分市會議長、商工会議所副會長等職。受九州文人圈的影響,於中國書畫及南畫的收藏十分熱衷。
題跋者簡介:
松邨乾堂 名機,字子渉、熹卿,號乾堂、六六山人等,明治時期京都著名書法家。以書古文壽字百体聞名於世。著有《松邨乾堂筆論書十絶はがき》。
注:日本著名學者後藤碩田(1805-1882)、實業家一丸伍兵衛(1880-1959)舊藏;附後藤碩田手書倪文正小傳和〈中外產業博覽會 二豐先哲古書畫展覽會〉標簽。
詩文著錄:《倪文貞公詩集 卷下・登張煉師三層閣》(刊本原文和此拍品詩文略有出入,原文最後一句爲“客亦容登最上層”)。
著錄:《愛日吟廬書畫續錄二 卷三》,葛嗣浵撰,清末,頁9-10。
出版:《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三圭社,2018,頁170-171、228,圖71。
出展:①〈中外產業博覽會 二豐先哲古書畫展覽會〉,大分市協贊會主催。會場:大分県別府市別府公園。會期:1928年4月1日-5月20日。②〈高邁—明代書畫名家收藏展〉,隨風會主催。會場:京都市美術館。會期:2018年4月4-8日。
Lot409 出版資料
Lot409 詩文著錄與著錄
Lot409 所附標籤
作者簡介:
倪元璐 字玉汝,號鴻寶,天啟年間進士,歷任編修、國子祭酒,官至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能詩文,善行草,工畫山水竹石,有《倪文貞集》《倪易內外儀》。
清代
從臺閣體到金石書
清初書壇,主要是明遺民如王鐸、傅山等,發展出以連綿大草爲主。然而康乾時期,因康熙推崇董其昌,乾隆推崇趙孟頫,董趙行楷大興,終結明代連綿大草。帖學迴歸,使書法回到吳門、松江派時期的秀美,甚至發展出清代的“館閣體”。lot410查士標(1615—1698)行書詩文軸即為代表。康雍時期可視為帖派迴光返照,雖劉墉、王文治、翁方綱、梁同書等參入碑學,但總體仍在帖學範疇,缺乏耳目一新的審美趣味。阮元在《北碑南帖論》中言:“元明書家,多為《閣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無書法,豈不陋哉!”
明清書法流傳與地域一覽
(圖片來源:《明清書道圖說》,青山杉雨,二玄社,1986。)
至乾嘉之後,大量古碑出土,文字考據學興盛,書家遂回溯書法源頭。筆法追求金石氣,篆隸大盛。尹秉綬獨創新隸,融小篆橫平豎直之特點,書風雍容渾雄;鄧石如則四體皆工,以隸法入篆,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其「縱橫闔闢之妙,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此開清代篆書創新之風。(可參照lot412伊秉綬(1754—1815)行書名家帖、lot411鄧石如(1743—1805)篆書黃山詩中堂)
Lot 410
查士標(1615-1698) 行書詩文軸
水墨綾本 立軸
釋文:賞心亭上群山雪,三夕丹洲借月華,冷遍江南清絕趣,亟行歸觀紫皇家。
款識:查士標。
鈐印:梅壑(朱)、查士標印(白)、二瞻氏(朱)
139×39cm 約4.9平尺
JPY: 1,500,000-2,500,000
RMB: 75,000-125,000
作者簡介:
查士標,字二瞻,號梅壑,自號後乙卯生,安徽休寧人,流寓江蘇揚州。明諸生,明亡後專事書畫。家多鼎彝及宋元真跡,精於鑒別。書法宗米芾,風格近似董其昌;畫初學倪瓚,後參吳鎮。與孫逸、汪之瑞、僧弘仁並稱「海陽四大家」。其晚年畫風愈益超邁,直探元人之奧。
Lot 411
鄧石如(1743-1805) 篆書黃山詩中堂
嘉慶辛酉(1801)年作
水墨紙本 立軸
釋文:一肩行李下黃山,山路奇區處處難。非是倩人擔不得,自家擔子自家擔。
款識:嘉慶辛酉嘉平月書於邗江寓廬。鄧石如。
鈐印:鄧石如(白)、頑伯(白)
鑒藏印:海陵譚氏家藏(白)
106×26cm 約2.5平尺
JPY: 1,000,000-2,000,000
RMB: 50,000-100,000
注:民國著名藏家譚海陵舊藏
出版:譚海陵《墨林鴻寶》,名古書畫會,華商書局出版。民國二十二年(1933)
Lot 411出版資料
作者簡介:
鄧石如 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龍山樵長等。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Lot 412
伊秉綬(1754-1815) 行書名家帖
水墨紙本 鏡框
款識:①忠惠書純學顏魯公。
②劉文清以蘇文忠二語為論藝或論詩也。
鈐印:倉鼠奮髥飲松腴(朱)、墨卿(朱)、寒玉齋(朱)
30×115cm 約3.1平尺
JPY: 3,000,000-5,000,000
RMB: 150,000-250,000
Lot 412局部
作者簡介:
伊秉綬 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洲人。工書,尤精篆隸,精秀古媚。其書超絕古格,使清季書法放一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並稱大家。
晚清
天才的趙之謙
晚清書法史中,不得不提的便是趙之謙。此次專場lot414趙之謙(1829—1884) 行書吳鎮詩四屏,就可以看到趙之謙這位天才,將碑體的暢達、開張、恣肆化爲己有,留神去貌。將篆、隸、行、楷的筆法都融合在四屏中,並保持高度一致,這點為諸多書家所不能。
,时长09:16
Lot 414
趙之謙(1829-1884) 行書吳鎮詩四屏
水墨紙本 立軸
釋文:我愛晚風清,漪漪動修竹。慘澹暮雲多,蕭森分野綠。開窗暝色佳,靜賞歡易足。人生遽如許,萬事徒碌碌。有盡壯士金,餘繆匹夫玉。軒車韞斧鉞,粱肉隱恥辱。嫋嫋五株柳,采采三徑菊。高歌晚風前,洗盞酌醽醁。月華灩灩水悠悠,圓月沉時曙色浮。自笑驅馳亦如月,東來西去幾時休。
款識:梅花盦詩,為悅西四兄大人屬。撝叔趙之謙。
鈐印:趙之謙印(白)
147.5×40.5cm 約5.5平尺×4
JPY: 30,000,000-50,000,000
RMB: 1,500,000-2,500,000
提示:競投本拍賣品須辦理特別競投號牌
出展:①〈趙之謙没後80年記念特別陳列〉,東京國立博物館主催。會場:東京國立博物館第19室・20室。會期:1964年12月1日-1965年1月31日。②〈中國明清書道展〉,新瀉美術館。會期:1969年1月5日-2月25日。③〈社団法人日本書芸院創立30周年記念-明清の書展〉,日本書芸院主催。會場:大阪市美術館。會期:1976年4月8-23日。④〈逝世一〇〇年趙之謙紀念展〉,謙慎書道会主催。會場:東京美術倶楽部。會期:1985年2月27-28日。⑤〈趙之謙の書画と北魏の書-悲盦沒後130年〉,東京國立博物館・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主催。會場:東京國立博物館・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會期:2014年7月29日-9月28日。⑥〈第32回 全日本篆刻連盟展 特別展観 趙之謙展〉,全日本篆刻連盟主催。會場:セントラルミュージアム銀座。會期:2019年5月13日-19日。⑦〈日本珍藏清代金石名家書畫印石篆刻及明磁展〉。會場:東京銀座画廊・美術館。會期:2020年3月3-17日。
出版:
①《書品117號》,東洋書道協会,1961,頁26-27。
②《Museum 167號》,東京國立博物館,1965,頁12-13。趙之謙没後80年記念特別陳列目録。③《中國明清書道展》,新瀉美術館,1969,頁44-45。④《二玄社刊書蹟名品叢刊 清趙之謙 吳鎮詩》,二玄社,1970。
⑤《書道藝術 第十卷》,中央公論社,1972,頁138-139。
⑥《明清の書展 下》,日本書藝院,1976年,頁108-109。
⑦《書壇677號》,財團法人書壇院,1985,頁24。
⑧《書學大系・碑法帖篇 第四十七卷 趙之謙》,同朋舍,1985,頁60-61。
⑨《書品286號》,東洋書道協會,1986,頁5。逝世100年趙之謙記念展出品目録。
⑩《明清書道圖說》,青山杉雨,二玄社,1986。
⑪《清 趙之謙吳鎮詩墨跡》,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⑫《趙之謙書法集粹》,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頁102-105。
⑬《趙之謙作品選》,東方書店,1990,頁164-165。
⑭《墨163号》,藝術新聞社,2003年7・8月,頁96。
⑮《中國書法全集71 趙之謙》,榮寶齋,2004,圖83。
⑯《趙之謙書畫編年圖目 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42-43。
⑰《趙之謙の書画と北魏の書》,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2014,頁65。
⑱《趙之謙行書梅花盦詩四屏》,孫寶文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8。
⑲《日本珍藏清代金石名家書畫印石篆刻及明磁展》,三圭社,2020,頁72-73。
出版資料①②
出版資料③④
出版資料⑤⑥
出版資料⑧⑨
出版資料⑩⑪
出版資料⑫⑬
出版資料⑭⑮
出版資料⑯⑰
出版資料⑱⑲
Lot414趙之謙《行書吳鎮詩四屏》
北碑合諸家
01.
天才的趙之謙
趙之謙 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別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浙江紹興人,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其書藝深受包世臣碑學理論影響,以北碑入書,融碑之渾厚與帖之雅逸於一體,結體多變,用筆精到,被譽為碑帖融合的典範。工繪花卉,取法石濤而變化出新,開清末寫意花卉之先河。
趙之謙像(清代学者像伝第二集)
02.
「趙之謙梅花盦詩」作為北碑書法的代表性
趙之謙此件《梅花盦詩行書四屏》,書元代畫家吳鎮詩作,共125字。《中國書法全集·趙之謙》編者鄒濤評其「用筆豐腴而不剩肉,清勁而不露骨,血脈流貫,遊絲掩映」,確見瀟灑沈靜之致,堪稱悲盦行書代表作之一。
早年趙之謙受包世臣《藝舟雙楫》碑學影響,入手龍門造像,以筆作刀,筆勢剛猛峻峭,然多流於板結。其後上溯鄭道昭《鄭文公碑》《白駒谷題字》,兼容顏真卿、何子貞楷行之法,方悟「以碑入行」的轉折關鍵。
《白駒谷題字》拓本(台北故宮藏)
趙之謙54歲臨鄭道昭《白駒谷題字》
本作第一屏
觀此四屏,雖仍見龍門造像之峻宕,但已融化為筆意。鄭道昭篆隸韻味成為基調,線條樸茂雄厚,轉折處方圓兼備,隨意提按,意到筆隨,毫無矯飾。筆墨不囿於形跡,熟中生新,氣象渾厚,足稱魏碑行書中的神品。
本件《行書吳鎮詩四屏》從風格推測,當為趙之謙40歲左右的成熟之作。此期他受名重京城的德林(約1798—1875)影響頗深,學界多有共識。趙氏曾在37歲致胡培系信中自述,研讀《藝舟雙楫》多年無所得,後見鄭僖伯書碑悟卷鋒,張宛鄰書悟轉折,鄧石如真跡悟頓挫,直至觀閻硯香(德林)作字方大悟橫豎波磔之法,可見德林對其北魏書體及行書轉化影響深遠。其書風入京後突破,要因有二:其一,與沈樹鏞、魏稼孫等金石藏家交遊,並獲潘祖蔭賞識,得觀大量碑刻珍藏,直接促其書風蛻變;其二,重編《補寰宇訪碑錄》,廣搜拓本,尤得龍門造像、鄭羲下碑等北魏碑刻,終使其融碑帖之長,自成一格。
03.
與浙江博物館藏《行書吳鎮畫竹題句四條屏》
高度類似
此件東京中央十五周年推出的趙之謙《行書吳鎮詩四屏》雖未署年款,但經比對詩文、風格與尺幅,可推與浙江博物館藏《行書吳鎮畫竹題句四條屏》為同一時期之作,皆用梅花盦吳鎮詩,內容詠竹,並為丈二整紙,風格相近。然相比之下,此件更臻碑帖結合之巔峰。趙之謙將常見丈二兩行式轉為三行,使結體更開張,變化更豐富。筆畫方圓並用,行草結合,行氣溫潤沉鬱,氣象嶏嶸,可謂真跡神品。
趙之謙《行書吳鎮畫竹題句四條屏》
(《朗姿玉暢-趙之謙特展》浙江美術館2023.12)
作為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行書吳鎮詩四屏》展現趙之謙紮實而靈動的筆法。點畫波磔、提按頓挫皆起止分明,毫不拖沓,顯示其專注功力;而輕筆處血脈流貫、遊絲掩映,用鋒偏正藏露隨機互出,豐腴而不剩肉,清勁而不露骨,尤為可貴。作品氣息高古,人文底蘊深厚,水準堪稱神品,流傳極為稀有,誠為藝苑之盛事。
結語
清代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提出書法南北兩大流派的想法,本專場也以此書論為依歸,來給各位藏家呈現了明清二代書法家的各種審美取向。可以說,因為明清書法家的探索和創新不僅創造了中國書法的最高峯,還爲書法開創了審美新取向。 這種有別於“二王”傳統的新風,書法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明代書法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宋元書法,而且為文人書法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清代書法以金石之氣為底,從漫長的書法長河中汲取營養,為書法創作上碑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