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边是三十万年轻的中国军人,他们大多是家里的独苗,是乡里村里凑钱供出来的希望;另一边,是国家的命运——要么拼死抵抗,要么眼睁睁看着国土沦陷。赌桌就在上海,赌注就是国运和血肉之躯。你敢不敢押?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边是三十万年轻的中国军人,他们大多是家里的独苗,是乡里村里凑钱供出来的希望;另一边,是国家的命运——要么拼死抵抗,要么眼睁睁看着国土沦陷。赌桌就在上海,赌注就是国运和血肉之躯。你敢不敢押?
这就是1937年的中国。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其装备精良、后勤充足,一路长驱直入,沿途几无抵抗之力。国民政府内部还有人想投降,汪精卫那一派更是天天喊“议和”。但问题是,你要是真顺着日本的节奏走,接下来全国就得被吞掉。怎么办?
于是南京下了一盘极其冒险的棋:主动把战场开在上海。为啥非要选上海?原因很简单——这是全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是世界能看见的舞台。在这里打仗,就是在把灯光打到自己身上,逼日本暴露獠牙,也让国际社会必须看清:中国不会束手就擒。
听着是不是有点孤注一掷?没错,这场仗本来就带着“自残”色彩。把最精锐的中央军、最现代化的部队,硬生生丢进上海这个大熔炉。打赢不可能,打惨才是目标。
一边是血肉长城,一边是钢铁洪流
开战没多久,所有人都傻了。日军这边是海军舰队封锁长江口,上百门舰炮猛轰,几百架飞机轮番投弹,紧接着重炮、坦克和步兵配合推进——彻彻底底的工业国打法。你甚至还没看到敌人影子,阵地就已经被夷平。
而我们这边呢?率先上场的是中央军嫡系精锐。他们身为黄埔出身的翘楚,本应驰骋于野战疆场。然而,在重炮匮乏之际,竟被迫以血肉之躯去抵挡鬼子的机枪火力,实乃可悲可叹。连排长、营长这些骨干一批批倒下。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培养一个军官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难,一个连长战死,可能要三年才能补上。这不是纸面损失,这是整个民族的伤筋动骨。
湘军更是拼命。湖南人历来硬气,陶铸月的第八师、李觉的第十五师,直接被扔进罗店——淞沪战场的地狱入口。炮火下,一个团几个小时就被打残,但他们依旧死死咬住阵地。日军司令松井石根后来都写日记承认:攻打罗店的战斗“极其艰难”。
西北军也上了。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习惯了肉搏和拼刺刀,但在日军炮火面前几乎等于自杀。伤亡比高达“1比3”,可他们仍然在最短的距离扑上去,靠大刀、刺刀硬拼。张自忠甚至把棺材摆在身后,告诉弟兄们:“要么守住,要么抬我走!” 这是将军的绝望,也是士兵的宿命。
再往后,川军匆匆赶到。其装备简陋至极,许多人脚蹬草鞋,扛着陈旧的步枪,便朝着上海奋勇挺进。杨森的第二十军在七天里伤亡超过七千,剩下的几乎就是一群残兵。那一刻,“川军不成军”这句俗话,被血重新写了一遍。
广西狼兵来了,贵州兵也来了,甚至贫困省份的部队也赶来补位。每一次换防,都是一次“用命去填”的循环。
世界看见了吗?看见了,但装作没事
上海打成废墟,几十万中国兵用血肉顶住三个月。大家心里都想:这下英美法总该出手了吧?
结果呢?租界里的洋人继续喝咖啡,报纸上继续写“文明秩序”,顶多发几条人道主义声明。换句话说——他们看见了,但装作没事。对他们来说,中国的流血只是新闻里的素材。
最讽刺的一幕出现在四行仓库。中央军第八十八师的谢晋元,率领四百余人坚守仓库,对外宣称“八百壮士”。他们被几十米宽的苏州河分隔两边,一侧是灯红酒绿的租界,那是纸醉金迷之地;另一侧则是血火炼狱,仿若人间地狱,二者形成鲜明而残酷的对比。市民于白昼冒死递送情报,夜晚又冒险运送食物,期间,喊声、哭声与歌声相互交织。
四天四夜后,他们被迫撤退。但那个画面,让全世界无法再忽视:中国人不是不抵抗,而是拼到最后。
输了战场,却赢了时间
从军事角度看,淞沪会战是失败的。上海业已沦陷,南京危如累卵,几十万将士血洒疆场。从战略视角审视,这场豪赌改写了日本的剧本。
日军妄图三个月亡华,然而淞沪一役后,他们惊觉,其对手绝非任人宰割的“绵羊”,而是一群悍不畏死、奋勇拼搏的猛虎。冈村宁次后来总结说:“敌人的抗战意志,并非我们想象的脆弱。”
更重要的是,淞沪三个月换来了什么?换来后方工厂搬迁内地,换来学校和政府机构得以转移,换来中国抗战能坚持八年。可以说,这是用30万条命买来的时间。
很多人问:打给世界看,世界没回应,那到底值不值?我认为答案就在最后一句话:世界选择沉默,而中国选择抗争。
那条黄浦江里流淌的,不只是江水,还有几十万士兵的鲜血和普通百姓的泪水。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记住他们,就是最基本的尊重。
因为只有记住,你才会懂得:有些牺牲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不亡。
参考信息源
《淞沪会战》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汇编
《张自忠将军传》中华书局,2005年
日本参谋本部《支那事变作战日志》
来源:室内设计谈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