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丈夫马少利,是东海某军港的一级军士长,扎根舰炮战位27年。今年7月,更是成为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之一。27年来,他把青春交给了舰炮战位,把家交给了身后的人。
清晨,海风从鼓浪屿那头吹来。鸿山公园附近的一个小区里,赵天姣站在阳台,偶尔能望见远处海面上的军舰掠过——其中也许就有丈夫马少利的身影。
她的丈夫马少利,是东海某军港的一级军士长,扎根舰炮战位27年。今年7月,更是成为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之一。27年来,他把青春交给了舰炮战位,把家交给了身后的人。
马少利(左)现场讲解故障排除要点。
惊涛骇浪中他是那根“定海神针”
2022年的一次紧急排故任务,让马少利至今回想起来仍手心冒汗。当时,一艘兄弟舰艇的主炮发生卡弹,一枚弹丸的引信已被严重扯弯,随时可能在狭小的炮膛内引爆。
当舰领导递来厚重的防弹衣时,马少利却轻轻摆了摆手。他并非不知恐惧,而是出于一名顶尖炮手的专业判断:“穿上它太耽误时间,如果真的爆炸,这点防护也无济于事。”
他转身拦住了正准备上前的主炮班长,语气不容置疑:“你家孩子才两个月大,你不能有事,我来!”说罢,他毅然钻进了那混杂着海水与金属味的狭小炮舱。那一刻,他并非没有想到远方的妻儿,手指甚至有瞬间的颤抖。但当目光触及那枚故障弹时,多年与舰炮融为一体的肌肉记忆和专业自信瞬间压倒了恐惧。“炮就是我,我就是炮,我能搞定!”他对自己说。
在近十个小时滴水未进的高度紧张作业后,故障弹被成功取出。出炮舱的那一刻,在场的人无不眼眶湿润,他却只是笑着说了句“没事”。这份举重若轻的背后,是他千锤百炼的专业素养。
这份素养,也体现在与外舰的惊险对峙中。一次演习,马少利所在舰艇突遭外舰强行穿越舰艏,战斗警报骤然拉响。马少利第一时间冲向战位,仅用10秒便精准锁定对方驾驶室。在请示指挥员“供弹到零号位”时,他的声音微微发紧,既怕处置不当引发冲突,更怕有损中国海军的尊严。对峙的两个小时里,他一边沉着应对,一边拍着身边年轻战士的肩膀,稳定军心:“别怕!”最终,外舰被迫撤离。
迎着海风,马少利心中升腾起一种信念:“假如战争来临,我要让我的每发炮弹都长上眼睛,首发命中,发发制敌!”
马少利带领战友学习技能。
从门外汉成长为“兵专家”
马少利并非天生的“兵王”。他的军旅生涯,始于1998年的秋天。在河南嵩县马沟村,18岁的他攥着伯父递来的入伍通知书,感觉自己的人生终于有了方向。在此之前,他还在工地搬砖,工友们曾开玩笑说:“你这辈子也就搬砖的命,还想当孙少平?”
那时的他,因为家贫被迫在高三辍学,世界就是眼前搬不完的砖头和水泥。参军,他觉得是自己能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一样,抓住这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让他格外珍惜。在新兵连,为了把被子叠好,他凌晨3点就起床反复练习。1999年,当海军组织舰炮专业比武时,他兴奋得整夜无眠。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一盆冷水——高中物理都没学全的他,面对满页的电路图,如同看天书。他躲在被窝里想过放弃,但母亲为了给他凑学费卖掉长发的往事,让他把“我不行”三个字咽了回去。
“没天赋,那就日复一日地努力,再拼一把!”他的人生信条,从那时便已铸就。他凌晨4点起床背记参数,将电路图贴在墙上,吃饭时都盯着看;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起,裹上纱布继续干。
2012年的海军舰员级维修技能竞赛,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面对一台从未接触过的新型号舰炮,他又一次被逼入“绝境”。一个多月里,他像钉子一样扎在厂家机房,每天超过14个小时拆炮、装炮,手指、胳膊被零件划破也浑然不觉,练出了闭着眼都能摸准零件的肌肉记忆。比武那天,他不到3分钟就找到了故障点,却因与考官的交流而陷入自我怀疑。最后关头,他选择相信自己上百次的拆装练习与无数次熬夜的坚持,果断更换备件,最终成功排除故障。捧着二等功奖章,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终于懂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高中辍学的他熬了700多个日夜编教材
成为战友眼里的专家后,他钻研的脚步并未停止。2017年,登上国产新型护卫舰,面对全新的国产化系统,他再次失眠。他将自己15万字的学习笔记重新梳理,抓住每一次实射机会,累计分析了几十万条射击数据,只为提升舰炮的首发命中率。
训练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某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在恶劣海况下可能导致仪器被腐蚀。厂方却没有把这个问题当回事,马少利没有气馁,而是带着模型一次次上门演示、沟通,最终,他提出的8项革新意见被定型列装,“舰炮防水改进措施”被研究所采纳。他笑着说:“所有向上生长的力量,都源于向下的扎根。”
为了让自己的经验能惠及更多战友,高中辍学的他萌生了编教材的想法,这无异于一次新的“突击”。下定决心后,他把床铺搬到战位,对着空白文档苦思冥想,画一张复杂的电路图常常要熬到凌晨。700多个日夜的磨砺后,《某型舰炮电气原理与维修》终于出版,并被列为“军队重点建设教材”。但他没有就此止步,为了让战友们更好地理解,马少利开始自学视频软件,将书本知识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微课视频,并因此获得海军二等奖。
“我最最开心的,是听到战友们说‘马班长的视频一看就懂’。”马少利笑着说,如今,他培养的业务骨干已成为支队的中坚力量,“看到他们成长,这才是我真正的成绩。”
军港不远的一个小区,是马少利的家。他的妻子赵天姣闲暇时会来到小区周边公园的高处,眺望远方的海面。偶尔有军舰驶过,她会猜想,自己的丈夫是否就在其中。对于这个军人家庭而言,相聚总是短暂而奢侈,一年也难得见上几次面。
马少利的心里,始终对家人怀着一份深深的愧疚,这份愧疚在2015年达到了顶点。那年,他执行完国庆战备巡逻任务,刚下舰艇,就看到妻子带着儿子在码头哭喊。原来,在他出海期间,父亲突发脑梗,两天后才被邻居发现,已经不幸离世。他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晕倒在甲板上。母亲早逝,如今父亲突然离世自己无法送终,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跪在父亲坟前,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头,眼泪滴入黄土:“爸,儿子不孝,没能给您送终。”在返回部队的绿皮火车上,他一路呢喃:“爸要是知道我守着这片海,会理解我的吧?”
这份无法弥补的愧疚,与军人的使命感交织,催化成他更加坚定前行的动力。他把对家人的爱,融入了对这片“深蓝”的守护中。他常对年轻的战友说:“咱们守着这海疆一线,就是守着家里的灯火。”
还有三年,马少利就要光荣退休。他与妻子赵天姣有一个浪漫的约定——到那时,他要带她去海南的天涯海角,兑现迟到了太久的诺言。而他们的儿子,明年即将参加高考,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最大的愿望是考上军校,特别是舰艇方面的专业,将父亲的“深蓝”梦想接续下去。
来源: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