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草原上的“宝石花”:一位石油人用三十年写就的春之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1:19 1

摘要:川西北高原的风裹着草香掠过若尔盖草原时,总能看到几个忙碌的身影——他们中有蹲在牧民帐篷前记录羊群数量的,有在乡镇卫生院核对医疗救助名单的,还有站在荒滩上比划新能源设备布局的。这些身影里,总少不了那个晒得黝黑的高原汉子,他常说:"我来这儿,是赴一场三十年的约。"

川西北高原的风裹着草香掠过若尔盖草原时,总能看到几个忙碌的身影——他们中有蹲在牧民帐篷前记录羊群数量的,有在乡镇卫生院核对医疗救助名单的,还有站在荒滩上比划新能源设备布局的。这些身影里,总少不了那个晒得黝黑的高原汉子,他常说:"我来这儿,是赴一场三十年的约。"


一、从书包里的硬币到肩头的哈达:跨越三十年的双向奔赴

1995年的绵阳实验小学教室里,7岁的何治呈把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投进"援助若尔盖"捐款箱时,或许没想到这个动作会成为人生的注脚。那时的他踮着脚看地图,只知道若尔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30年后的他站在海拔3500米的寒风里,藏族阿哥将温热的哈达系在他脖颈上:"中国石油的干部真心帮我们!"这声呼唤让他眼眶发热——原来有些缘分,早就在童年的硬币里埋下了种子。

初到若尔盖的日子比想象中更难。调研时,他跟着牧民踩过积雪的山路,在红星镇的藏绵羊圈舍里数着羊羔,在占哇乡的村道上核对困难群众的医疗需求。当看到牧民把活羊低价卖到邻省换钱,看到村小的孩子挤在漏雨的教室上课,看到老人攥着皱巴巴的病历单叹气,他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二、羊圈里的"云"与账本上的"暖":产业造血的密码藏在泥土里

若尔盖的藏绵羊是当地的"宝贝",可长期以来只能活羊外销,牧民辛苦一年,赚的钱刚够买过冬的饲料。何治呈带着工作队翻山越岭走访牧民,蹲在圈舍里听养殖户讲困难、记需求,手机里存了几百条养殖观察记录。半年后,他创新推出"认养一只羊"云养殖活动——外地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认领羔羊,实时查看草原上的生长情况,出栏后净羊肉直接配送到家。

"订单牧业"与"供应链金融"让藏绵羊的附加值大幅提升,若尔盖藏绵羊产业孵化与品牌培育项目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为《2023—2024乡村振兴观察报告》典型案例。2023年以来,他主导争取产业帮扶资金4990万元,实施中藏药、藏绵羊等特色产业项目10个,助力县工业产值增速由负转正提升至12%。牧民扎西捧着卖羊的额外收入说:"何县长,您身上有我们草原的味道了!"


三、从"救命钱"到"未来灯":他把帮扶写成高原的温暖诗行

在若尔盖的日子里,何治呈的工作本上记满了"急难愁盼":占哇乡14岁男孩桑吉扎西因先天性脊柱侧弯急需手术费,麦溪乡孕妇次仁卓玛的产检路要走80公里山路,查尔玛乡的村小缺一台能联网的电脑......他把这些"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连夜协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桑吉扎西落实专家团队和10万余元手术费;推动"旭航助学"资助450名藏区学生;让"云会诊"覆盖8579例病患。近两年,他全力争取并落实医疗救助资金300余万元。

他还在草原上种下更多"未来的种子":建成3座新能源充电站,结束牧民"找油跑百里"的历史;协助建设全阿坝州首座"零碳厕所";推进红星镇"油气电非"综合能源站项目,打造川、甘、青枢纽的"绿色能源心脏";探索微光伏电网技术在藏绵羊加工厂的应用,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农牧民手中的"金山银山"。藏香传承工坊里,老阿妈手把手教孙女揉藏香;道德积分超市中,村民用做好事的"积分"换生活用品——这些细微的改变,让"石油人"的温暖深深扎根草原。

从7岁男孩到高原副县长,何治呈用三十年光阴诠释着什么是"石油人的承诺"。他说:"帮扶不是数字游戏,是让每一个若尔盖人都活得有尊严。"当春风再次拂过若尔盖草原,那些盛开的"宝石花"(中国石油标识),正悄悄把温暖种进每一寸土地,等待下一个春天的绽放。


来源:加能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