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网络,偶尔会撞见些令人心惊的言论:“农民交公粮不过是完成义务,算什么贡献?”“那时候粮食本就该上交,哪来的牺牲可言?”这些轻飘飘的话,像一把钝刀,割向那些曾用汗水滋养国家的农民,更割向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若连农民交公粮的贡献都能否定,那便是忘了来路,丢了
时光折叠 陕西
别让忘本遮住了眼睛——农民的贡献及养老之困
文/紫苏
打开网络,偶尔会撞见些令人心惊的言论:“农民交公粮不过是完成义务,算什么贡献?”“那时候粮食本就该上交,哪来的牺牲可言?”这些轻飘飘的话,像一把钝刀,割向那些曾用汗水滋养国家的农民,更割向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若连农民交公粮的贡献都能否定,那便是忘了来路,丢了根本;而如今农民每月百余元的养老金,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不能忘本”四个字该有的重量。
说“交公粮只是义务”的人,怕是没见过当年交粮的场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国家百废待兴,工业要起步,城市要发展,边防要守御,哪一样离得开粮食?可那时没有机械化,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锄头翻地、镰刀收割,一亩地收几百斤粮要耗上大半年的力气。交公粮不是“按价交钱”那么简单,是把最好的新谷先挑出来,甚至要反复晾晒到水分达标,生怕国家收了“不合格”的粮。遇到灾年,田里减产,农民宁肯自己吃红薯干、啃野菜窝头,也绝不会少交一粒公粮。河北某村曾有老人,把家里仅存的三袋稻谷全交了公粮,寒冬里带着家人上山挖荠菜,却说“国家比咱难,不能拖后腿”。这样的“义务”,是用饿肚子的代价扛起来的,是用“先国家后自家”的信念撑起来的,怎能不算贡献?
还有人说“粮食本就该上交,谈何牺牲”,这是对历史的无知。那时候农民交的公粮,本质上是“剪刀差”下的默默奉献——国家用较低的价格收购粮食,再将资源倾斜到工业建设中。数据不会说谎:从1953年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民通过交公粮、售余粮等方式,为国家提供了数万亿斤粮食,支撑起了钢铁厂的烟囱、铁路的铁轨、城市的砖瓦。那时候工人有工资、有福利,而农民交完公粮后,自家粮缸常常只剩半缸,要精打细算吃到下一季收成。我老家的邻居张大叔,上世纪八十年代交完公粮,家里只剩几十斤玉米,他儿子想喝碗玉米粥都要数着玉米粒煮,可他拿着粮本站盖章的粮本,却笑得比谁都开心:“咱也为国家建设出了力。”这种“牺牲”,是把个人的温饱放在国家发展之后,是用朴素的家国情怀写就的,怎能被一笔抹杀?
更讽刺的是,有些否定农民贡献的人,还会拿“农民现在有养老金”说事,却对“每月仅百余元”的现实选择性失明。如今城市退休职工养老金动辄数千,而农村老人每月100多块钱,够买什么?够买两袋面粉,够付一个月的电费,却要应付日常的柴米油盐、头疼脑热。这些老人,正是当年推着板车交公粮、在晒场里挥汗如雨的人——他们曾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如今老了,却要在“100多块”的窘迫里过日子。有人说“有总比没有好”,可“有”和“够”是两回事,“基本保障”和“体面养老”更是天差地别。当年他们用公粮撑起了国家的“筋骨”,如今国家发展了,让他们的养老金“适当增长”,难道不是“不忘本”的基本体现?
拿现在的农业补贴反驳“该涨养老金”的论调,更是荒唐。农业补贴是对当下农业生产的支持,而养老金是对过去贡献的回馈;补贴是“激励当下”,养老金是“温暖过往”,二者怎能混为一谈?就像家里穷的时候,孩子把仅有的馒头分给父母,等家里富裕了,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吃饱,更要在孩子老了走不动路时,给够他安享晚年的钱——这不是“施舍”,是“回报”,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该有的温度。那些曾交公粮的农民,如今大多年过六旬,干不动农活了,他们没有丰厚的积蓄,没有稳定的收入,每月100多块钱,是他们生活的“救命钱”。让这笔钱跟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让他们不用为买袋感冒药犹豫半天,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公平?
否定农民交公粮的贡献,是对历史的背叛;忽视农民养老金的窘迫,是对“忘本”的纵容。那些坐在空调房里敲着键盘否定农民的人,享受着农民当年用公粮换来的发展红利,却不愿承认这份红利的源头;那些觉得“100多块够花”的人,从未体会过老农民攥着皱巴巴的养老金,在菜市场里对比菜价的无奈。我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可真到了“挖井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怎能转过身说“你的付出不算什么”?
历史不该被篡改,贡献不该被遗忘,养老更不该被亏待。当年农民交的公粮,是一粒粒带着体温的种子,播撒在国家发展的土壤里;如今农民盼的养老金增长,不过是想在晚年能体面地生活,能感受到国家没有忘记他们的付出。别让忘本遮住了眼睛,别让谬论寒了农民的心,更别让“100多块”的养老金,成了亏欠历史的遗憾。适当提高农民养老金,不是“额外施舍”,是“历史欠账”的偿还,是“不忘来路”的担当——这不仅是对农民的尊重,更是对一个国家良心的守护。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