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人让张学良按月发薪接济、杨虎城放下成见合作,事变前夜还被最后问计,却总被夹在注释里。
西安事变史册里,张学良是"少帅",杨虎城是"将军",名头都响当当。可高崇民呢?
这人让张学良按月发薪接济、杨虎城放下成见合作,事变前夜还被最后问计,却总被夹在注释里。
一个能让两位主帅如此倚重的布衣,怎么就没被正经写进历史?
这话得从四十年前说起。
辽宁开原出了个高崇民,十八岁就跟着孙中山闹革命,进了同盟会。
二十二岁公费去日本,读得是明启大学政治经济科,肚子里装的全是新思想。
回国后在奉天工商联合会当总务长,当地官府要加“附加警揖税”,
商家敢怒不敢言,高崇民带着人上街抗议,硬是把这税给顶回去了。
张学良那会儿刚主政东北,听说有这么号硬骨头,亲自召见,每月从私账里拨钱接济,算是结下了渊源。
九一八炮响,他冲进帅府质问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得不到答案就甩袖子走人,
跑到北平串联旧部,拉了个“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明着募捐,暗着还是张学良偷偷给钱。
一九三五年,蒋介石悬赏五万大洋要他的人头,他反倒铁了心往陕北走,认准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理。
东北军退到西北后,杨虎城看着这些“败军”心里有气,总觉得张学良当年不抵抗丢了东北,
如今缩到陕西来占地方,好几次公开场合都不给好脸色。
这话不假,高崇民心里门儿清——要让这两人坐到一条板凳上,得先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他揣着张学良的亲笔信,蹲在杨虎城公馆外的茶馆等了三天。
见面先递烟,开口就戳破窗户纸:“杨将军别怨汉卿,当年他手里就那么点兵,日本人枪林弹雨冲过来,硬拼就是拿鸡蛋碰石头。”
说着从怀里掏出东北军的布防图,把张学良私下调兵抗日的盘算、被蒋介石逼得进退两难的苦水,连带着自己质问汉卿时拍桌子的事儿,一股脑倒了个干净。
杨虎城捏着茶碗的手慢慢松了,末了叹口气:“原来还有这些弯弯绕。”
洛川那回是真险。
1936年开春,高崇民借着给杨虎城送药材的由头,半夜摸进他的驻地。
张学良早候在里屋,油灯下三人围着炕桌,高崇民把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掰开揉碎了说,又把西北局势画成图:“东北军想打回老家,十七路军想保陕西,光靠自己都难,合一块儿才有活路。”
说到天亮时,张学良拍了杨虎城的肩膀,杨虎城把旱烟锅往桌上一磕:“就这么定了,联共抗日!”
蒋介石坐着美龄号专机降在西安那天,满城都飘着雪。张学良把高崇民叫到公馆密室,杨虎城已经候在里屋,炕桌上摆着张军用地图,三个脑袋凑得近,说话都压着嗓子。
"委员长要调东北军去福建打红军,这是要把咱往死路上逼!"杨虎城拍了下桌子,铜烟锅子震得火星直跳,"依我看,干脆扣了他,办了!"
张学良没接话,转头看高崇民。这人揣着手蹲在炕沿,半晌才开口:"杀了容易,可南京那边炸开锅,日本人正好趁乱入关。
咱要的是抗日,不是内战。"他捏起桌上半截铅笔,在纸上划拉,"得扣,扣住了逼他签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才是正路。"
杨虎城闷头抽了袋烟,最后把烟锅往鞋底磕了磕:"就听你俩的。"
事变前一晚,张学良披着军大衣闯进高崇民住处时,桌上油灯都快熬干了。
"崇民,最后问你一句,这事儿干不干得?电文怎么发?"
高崇民抓起笔,就着残灯写得飞快,"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八个大字先落了纸,后面跟着"释放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几条,墨迹没干就递过去。
张学良扫了两眼,猛地一拍桌子:"就照这个发!"当场让人拟了委任状,高崇民成了设计委员会主任,专管事变后的摊子。
第二天凌晨枪声响起时,高崇民正坐在电报局,看着"八项主张"的电文一字字拍往全国。
红军代表来谈判,他守在门口拦着激进学生;南京方面派人施压,他把八项主张副本拍在桌上:"这是底线,少一条都不行。"
那些天他没合过眼,眼窝子陷得像两口井,却攥着电报稿不肯撒手,"只要联共抗日的旗子不倒,这事儿就成了。"
高崇民从早年激进青年,到促成张杨合作的纽带,再到西安事变的幕后定计者与应变掌舵人
,始终无官无爵,手里没兵没权,却凭着一张嘴、一支笔、一颗不怕死的心,
深度参与并影响了时局走向。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居功,开会从不主动提西安事变的事,
有人问起,只说"都是汉卿和虎城将军的功劳",自己不过是"跟着敲边鼓的"。
可翻开当年的档案,设计委员会的会议记录里,他的名字总在最前头;
张学良公馆的密电底稿上,处处是他修改的笔迹;杨虎城日记里那句"崇民之言,切中要害",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倚重。
他的贡献长期被张杨的"主角光环"所遮蔽。
张学良是"少帅",杨虎城是"将军",名头都响,后人写史,笔杆子自然先往他们身上靠。
可那些藏在历史褶皱里的细节不该被忽略:没有高崇民连夜搭桥,张杨或许还在互相猜忌;
没有他拟定的"八项主张",事变爆发后各方怕是要乱成一锅粥;
没有他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的底线坚守,和平解决的曙光能不能照进西安城都难说。
历史叙事就是这样,总爱盯着聚光灯下的人物。
人们记住了"扣蒋"的惊心动魄,却忘了台下那些调试灯光、写好台词的人。
其实,历史的厚度从来不是只由舞台中央的"扣蒋者"书写,
更要靠高崇民这样在后台默默准备的"编剧"支撑。他们是撑起时代变局的无声基石,是不该被遗忘的。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