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第一个“三机场”城市不再是传说,真的要来了。当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的蓝图从纸面跃向现实,这座远期年旅客吞吐量达 8000万人次的4F级航空枢纽,正以“长三角新翼”之姿,为区域产业格局注入磅礴动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中国第一个“三机场”城市不再是传说,真的要来了。当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的蓝图从纸面跃向现实,这座远期年旅客吞吐量达 8000万人次的4F级航空枢纽,正以“长三角新翼”之姿,为区域产业格局注入磅礴动能。
对于上海来说,三机场时代的到来值得庆贺,但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上海多年一直被誉为中国“汽车第一城”,但因为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不仅丢掉了“汽车第一城”的桂冠,更陷入到了“泥潭”之中。
销量全线下滑,上汽集团迎来了最坏的时代
说到上海的汽车产业,上汽集团绝对是最佳代表,并创造了连续18年销量全国第一的神迹,被称为“中国最赚钱的车企”,可谓是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了。
不过,这样的“神迹”却在2024年戛然而止了。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4年,上汽集团销量为401.3万辆,同比下降了20.07%。
虽然成绩看似亮眼,但在国内汽车市场整体长态势,上汽集团的销量下滑显得却格外刺眼。比如,比亚迪2024年销量达到了4272145辆,同比增加了41.26%;奇瑞集团2024年销量2603916台,同比增长38.4%;吉利集团2024年销量2176567台,同比增长超32%。
怎么样,看着上述国内主流品牌销量大幅上升,是不是与上汽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们不难看出上汽集团当下的窘迫。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汽集团全线崩盘,并没有一个“顶梁柱”。
细观其业务板块,更见“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窘境。
先从我们熟知的上汽大众来说,其2024年销量为114.81万辆,同比下滑 5.51%,已经连续两年呈现下滑态势。曾经凭借着帕萨特、朗逸等车型在国内市场长期占据销量前列,如今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尽管也推出了一些新能源车型,但市场反响不如预期。
相比上汽大众而言,上汽通用则更是惨不忍睹,其2024年销量仅为43.5万辆,同比下滑高达56.54%,可谓是拦腰斩断。如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等品牌曾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消费者需求变化,以及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滞后,导致销量急剧下降。
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原来靠着两个合资品牌,上汽能躺着数钱,现在却成了最大的包袱。
合资销量不佳,自主板块同样未能扛起“自救大旗”,就连一向稳定的上汽通用五菱,其2024年同比下滑了4.49%,已经连续三年呈现出销量下滑态势。上汽乘用车全年销量为70.7万辆,同比下滑28.3%;上汽大通销量为 17.76 万辆,同比下滑 21.63%。
被寄予厚望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智己汽车,2024年销售6.6万辆,但仅完成最低销量目标的55%,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垫底位置。
独立运营三年的飞凡汽车,因销量与业绩长期低迷,最终无奈与荣威合并,回归上汽乘用车体系,标志着上汽高端新能源独立品牌战略的阶段性失利。
技术短板凸显:新能源时代的“代差”之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汽车行业从“燃油时代”迈向“新能源智能时代”的关键期,技术实力便是车企的“核心利器”。相比于销量来说,对于上汽集团来说更要命的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技术的滞后。
比如,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自主核心技术,构建起强大的产品护城河。特斯拉则以FSD自动驾驶技术引领行业,在智能驾驶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反观上汽,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不足,依赖外部合作”,导致产品性能 “难有突破”,如 “无舵之舟” 难抵市场风浪。反映在产品端,上汽集团新能源车型在续航里程、充电效率、智能驾驶体验等用户核心关切点上,与竞品差距显著。
数据便是最好的答案,在2024年上汽集团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仅为 27.6%,与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占比超99%的成绩相比,差距实在悬殊。
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上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滞后,更预示着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巨大风险。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若不能快速补齐技术短板、提升新能源产品占比,上汽集团的市场地位将进一步被挤压。
上汽的自救,能否借“三机场”的契机起飞
对于上海来说,随着“三机场”时代的到来,必将助力长三角航空格局迎来历史性的升级。
而对于上汽集团来说,随着2024年的全线溃败,在2025年也开启了自救之路。比如在今年4月,上汽集团正式发布海外战略 3.0—“GloCal战略”,这一战略将重点打造本地化体系生态和全球汽车品牌。通过 “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 的策略,上汽集团将为各区域市场量身定制产品方案,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在技术层面,上汽集团也加大了合作与创新的力度,比如其与华为、地平线等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技术生态“朋友圈”。尤其是与华为“智选车”合作模式,推出的全新品牌尚界汽车,首款车型尚界H5上市即搭载HUAWEI ADS 4辅助驾驶系统,具有全域通行、泊车辅助、多重感知等科技属性。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上汽集团快速提升自身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水平,为消费者带来更先进、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合作之外,上汽集团也在积极进行技术研发,比如大家瞩目的新一代半固态电池将于年底在全新MG4车型量产。2027年,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落地,进一步巩固上汽集团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
在智能驾驶方面,2025年“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 3.0将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灵敏的驾乘体验 。
毫无疑问,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原本靠着合资品牌躺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新能源时代的竞争规则完全不同。上汽这艘大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风浪。
但上汽集团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战略调整、技术合作与创新、市场拓展与品牌重塑等一系列措施,试图突破困境,重回巅峰。
毫无疑问,2025年,将是上汽集团自救的关键一年,其转型成效将直接决定未来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地位。我们拭目以待,这家曾经的“汽车巨头”,能否在困境中破局,重新找回增长动能,续写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
来源:巧说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