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的起源是一场发生在图书馆的“性骚扰指控”。2023年7月,杨某媛在图书馆自习时,怀疑对面的本科生肖某某对其进行“隔空性骚扰”,她偷偷拍摄视频,随后以性骚扰之名对肖某某进行质问和胁迫,让其写下所谓做了下流之事的声明 。三个月后,她将此事发布到网络,配以自己在
#昊铂HL增程版26万98起#武大杨某媛事件:漫天诋毁词背后的舆论风暴
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武汉大学杨某媛事件曾掀起惊涛骇浪,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其中不乏一些尖锐、甚至丑化污蔑的词汇,将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的起源是一场发生在图书馆的“性骚扰指控”。2023年7月,杨某媛在图书馆自习时,怀疑对面的本科生肖某某对其进行“隔空性骚扰”,她偷偷拍摄视频,随后以性骚扰之名对肖某某进行质问和胁迫,让其写下所谓做了下流之事的声明 。三个月后,她将此事发布到网络,配以自己在图书馆遭受性骚扰的控诉。彼时,“受害者”“性骚扰”等极具冲击力的词汇瞬间点燃了舆论,“猥琐男”“色狼”等骂名一股脑地扣在了肖某某头上,公众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肖某某 。
但随着事件的发展,剧情出现了惊天反转。肖某某通过调取图书馆监控、收集聊天记录,还找到了医生开具的皮炎诊断等证据,证明自己当时只是因病抓痒,并非性骚扰。2025年7月,法院一审判决认定肖某某行为不构成性骚扰,驳回杨某媛的全部诉讼请求 。败诉后的杨某媛不仅毫无歉意,还在朋友圈高调炫耀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为博士,宣称不会道歉,坚称自己没错,甚至公然曝光肖某某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扬言无论肖某某去哪里读研,她都会继续举报 。这种嚣张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公众,“诬告者”“恶毒女”“心机婊”等丑化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网络评论中。
与此同时,杨某媛的学术不端问题被曝光,更是火上浇油。她的硕士论文被扒出虚构法律条文,如“2001年《离婚法》”,我国根本没有这部法律;篡改数据,图表与文字结论相互矛盾,甚至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年份错写成1049年 ,诸多关键数据无法核查来源,疑似为贴合论证逻辑而故意篡改。如此低级错误频出的论文竟然能通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论文,这让公众对她的学术诚信产生了极大质疑,“学术败类”“造假者”“学术骗子”等诋毁之词铺天盖地。
从心理学角度看,公众对公平正义有着强烈的追求。在事件中,肖某某本是无辜者,却遭受了严重的网暴,人生轨迹被改变,而杨某媛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反差让公众难以接受,从而通过激烈的言辞表达对公平正义的诉求 。此外,网络的匿名性和群体极化效应,使得人们在表达观点时更容易情绪化,一些极端的丑化词汇在群体中迅速传播、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对杨某媛一边倒的负面评价。
在武大杨某媛事件中,网民使用的丑化污蔑词汇,反映出公众对虚假指控、学术不端行为的深恶痛绝,也警示着每个人要尊重事实、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避免陷入舆论的漩涡,成为众矢之的。
来源:水墨鄂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