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假之间,总让人犯难,你说历史到底该怎么写?要不就干脆糊上一层雾,糊里糊涂、各取所需;要不就逼着人硬碰硬,把不那么体面的事情晒出来,谁怕谁?可真到做决定那一刻,人性、亲情、面子、公事,哪一样都挺难摆平。
真假之间,总让人犯难,你说历史到底该怎么写?要不就干脆糊上一层雾,糊里糊涂、各取所需;要不就逼着人硬碰硬,把不那么体面的事情晒出来,谁怕谁?可真到做决定那一刻,人性、亲情、面子、公事,哪一样都挺难摆平。
有些人心里也有杆秤。他们没准天生就是“轴”——死活不愿遮遮掩掩。那些在风口浪尖上为别人说句公道话的人,不只是胆大,更是心里有“磅秤”,可人数总是稀罕。林总的名字,就跟这种磅秤有点纠缠,说实话,每次讲到他,我都不怎么敢敲字——人说他是“军神”,结果晚年偏又成了众矢之的,好话坏话,全有份。
这事说起来,得从几十年前翻起。新中国刚成立那阵子,林总是大红大紫的主儿。仗打得漂亮,部队带得硬气。当年的那些大仗、硬仗,现在还会被人拉出来细说,比天气预报还准。但出了点事儿后,他就变了味。你说权力这东西,谁碰了都躲不开,有时候往前一步,可能就走到悬崖边。林总没能绕过去——政治风暴一来,他成了众人的靶子,过去那些辉煌好像都不见了,连史书都跟着“失忆”。
那几年,“林总”的名字几乎在官方场合消失,好似他从来没打过那些仗。人一旦被盖上“糊涂印”,之前的本事都打了水漂。幸好,偏偏有些人骨头硬——黄克诚就是其中一位。
黄克诚不是那种“好为人师”的老头,也不是什么铁杆林粉。他和林总的交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主要是在东北那会儿搭过班子。后来风波一起,黄克诚也被“照顾”了——挤上另一条倒霉船,谁也没能完全幸免。按理说,这种年纪的老同志,一把年纪,谁还愿意掺和这烂摊子?可黄克诚偏不服气——复出以后,专门在为那些曾受冤的干部们“扫灰”,一干就是好几年。三百万名字背后,是多少家人的盼望。这人心里,估计是装了个大水缸,装不下小肚鸡肠之类。
1983年,军史组的人送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初稿让黄克诚过目。他随手一翻,立马觉得不对劲——十个元帅,九个写得像回事,“林总”那一页铁板一块,全是点错,连个好词儿都没有。黄克诚不急不慌,直接把编书的同志喊来。没摁着鼻子骂,也没阴阳怪气地批评,反倒是像老亲戚拉家常一样叮咛:“你们都知道林晚年出了岔子,但不能只盯着这一个点。仗咋打下来的,那是谁主的意?进关十万,出关百万人,解放区里谁挂帅?这些你们能不提?”说到底,人成也贡献,败也过错,不能顾头不顾尾。这种话,并不是谁都肯说出口。
黄克诚还举自家例子,笑着说,“要是只看最后那几步棋,前头的苦还不都白吃了?”有理有据,人家只好服气。正是这件小事,让林总在后来的军史评价里没有彻底“沉底”。后来评功勋,林总虽被排在名单的尾巴,至少也算“上了榜”,而背后那只推手,其实就是黄克诚这样不愿偏颇的老人。其实黄克诚心里,一直在跟“客观”掰腕子。谁都能做烂好人,谁都能做冷面判官,难的是,把人看全了,不光盯死一条线。
说到“义气”,粟裕也是个不肯糊弄的人。这两位在解放战争里都是能征惯战的狠角儿,私下里还算惺惺相惜——谁遇了难,另一个总能递点温暖。1958年那阵儿,粟裕被错批,林总没站出来“踩两脚”,反倒安慰了几句,算是有情有义。风口浪尖上的人,往往更能看懂一朝风云的变幻。
变故之后,林总彻底翻船。瓜田李下,防不胜防。讲真,风一变,他身上的所有名堂都变成了“罪状”。谁还能想起他曾是那孩子们口中的“林大帅”?全都被再加工、批判、否定、翻老账,连战术都开始“不合时宜”。
我记得军医张愈在给粟裕做检查的时候,偶然听到老首长发了火。本来粟裕是出了名的好脾气,那次却气得直跺脚,说:“批判‘短促突击’?那帮人懂啥!”张医师一脸蒙圈。粟裕憋不住,翻了个白眼,“人都没了,现在什么都能算错,还能把战术一块儿拉下来?”听着有点苦涩。
其实“短促突击”就是个打法——红军那会儿被外国顾问李德引进,结果水土不服,吃了不少苦头。后来老战士再提起来,都是皱眉。但林总偏有一套,他从不关心“谁是谁非”,只想着仗咋打,觉得这战术也不是全没用——关键得看怎么用。人家还专门写过《论短促突击》,点拨了不少将领。这文章本身,早先是经验交流,没想到后来成了“定罪证据”。人生起落,谁能说得清呢?
粟裕其实对这事也挺认同。他自己研究过“短促突击”,觉得林总那篇文章有独到眼光。结果到头来,战术成了“过错”,人们只想批判,不管对错。当时粟裕一听说要批判林总的战术经验,心里就不是个滋味。紧着往军事科学院跑,凡是碰到林总相关,粟裕也决不随大流,全凭实情做评价。这有点像旧友之间的守望,风雨里还让人心里暖和点。
一个人不怕跌倒,怕的是没人敢给他辩句公道话。1971年以后,林总在电影里成了反派,形象全是阴云密布。可电影《大决战》终究是个例外,能让林总“还原”,还得托几位老同志的“底气”。
话说1986年《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刚筹拍的时候,导演团伙特别纠结林总怎么“摆戏”。访了不少老兵,剧里林总要不要“露脸”,成了难题。有人建议“拍背影”,有人说干脆不拍,怕惹麻烦。大家争来争去,最后把麻烦递到杨尚昆桌上。杨尚昆这人干脆,“剧里就得有林,不然怎么打的仗?而且要实打实地拍,不能因为后来的事就把前头全否了。”有了这句话,剧组才安心。
陈云也插了一句,“功是功,过是过,四野的荣誉不能跟个人错误混杂。谁也不能全盘否定。”挺有分寸。那年头愿意说真话的老人,越来越少。这一转,林总才在银幕上有了公正的影子。电影播出,多少人才第一次看到那个“真实的林总”,不是高大全,也不是反面标签,而是一个混杂了光荣和瑕疵的人。
说实话,谁敢保自己人生全是顺着生,顺着死?人性本就褶褶皱皱,扯开来,见得见不得人的,全都搅和在一起。我们总说,“以人为镜”,就是想照出个明白。可若是一面镜子只反映“美颜”,或者倒是“快照”一张,也顶多唬得一时半刻。终究还是得有人,敢不怕丢脸,把乱七八糟的底色摊在纸上。这样的史书,才算得上活着。
林总这一页,不管是谁来翻,都绕不开纠缠和无奈。而我们只能说,镜子真的清楚吗?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兴许,还在等待下一个愿意坦率的人。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