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的人生,就像一场铺天盖地的喜宴,前脚刚跨进门槛,后脚就被冷风刮得不知该往哪里躲。顺治这个少年皇帝,他身边的女人们,有的风光一时,有的却像静妃这样,被命运悄无声息地推出主场。你说,皇后做到静妃,前后也不过两年,里面到底有什么弯弯绕绕?更奇怪的是,这个女人后
静妃:消失的皇后
有些人的人生,就像一场铺天盖地的喜宴,前脚刚跨进门槛,后脚就被冷风刮得不知该往哪里躲。顺治这个少年皇帝,他身边的女人们,有的风光一时,有的却像静妃这样,被命运悄无声息地推出主场。你说,皇后做到静妃,前后也不过两年,里面到底有什么弯弯绕绕?更奇怪的是,这个女人后来去哪了,谁都说不出个准话,连嘉庆年间的老清臣们也往往摇头。
我们得把时间拨回三百多年前。那个刚入中原的清朝,风里都是草木不安的味道。小皇帝顺治,不过六岁就被抬上了龙椅。别看他坐得高,其实全宫都知道,真正的主事是他叔父多尔衮。这大叔心里算盘打得劈啪响,考虑着怎么拧牢满蒙这根链子。于是就有了那桩在大殿上敲定的婚约——博尔济吉特氏,额尔德尼布木巴,祖上正儿八经的科尔沁权贵。
说出来其实挺挠头,这门婚事,可不是顺治自己的意思,像是被人推着走的。他年纪小,连剥栗子都不见得剥得利索呢,怎么会有心思谈情说爱?就这样,顶着国事的压力,他娶了这个来自蒙古的大姑娘,尊号“孟古青”,清皇朝第一任蒙古皇后。大朝会、喜宴、九重礼制,热闹一时。
可两年下来,热闹劲儿散了,皇帝明面上依旧是天子,心里那点疙疙瘩瘩的情绪,外人不见得能懂。他那股少年倔劲儿,哪能咽得下这口夹生饭?顺治对孟古青,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好脸色。说是性格不合吧,倒也说得过去。史里有写,这位孟古青爱奢华,吃饭得用银器,要是摆上个瓷碗还不高兴。顺治倒是个另类皇帝,骨子里有点苦民所苦的意思,宁愿自己省点,每顿水果还得精减。他心里憋着的不是简单的小夫妻吵得那点气,是少年人在紫禁城泥泞旷野里唯一能掌控的小任性。
但真要说废后,岂能一顶“性格不合”就算完?这里头,绕不开的是顺治和多尔衮之间的旧账。多尔衮是他登基时最大的靠山,也是头顶最大的阴影。朝堂内外都是多尔衮的亲信,连婚姻大事也是多尔衮一句话。顺治日渐长大,骨头里那股硬劲开始鼓噪。你看他后来怎么把多尔衮处理的,剥爵、坟里挖尸,一点都没客气。由多尔衮做主的婚姻,顺治心头自然也膈应。孟古青自己或许也察觉到了,但她能做什么?大婚那天她也不过是个被端上棋盘的棋子罢了。
日子久了,顺治越发觉得眼前这个皇后,不是自己的归属。合该有个女人陪他看尽紫禁城芭蕉雨,深夜悄声说话,但这个女人却总像一尊庙里的塑像,豪华、陌生、不可接近。她不懂顺治的孤寂,也没能拿出那种让少年皇帝怦然心动的柔情。两个人渐行渐远,也无力挽回了。
一纸谕旨,皇后变静妃。当时后宫多少人背地里吸溜一口凉气,说皇帝真敢。至于嘉庆年间的那些大臣,问起静妃,有的摇头,有的扯淡,大抵心里也明镜似的——这样被逐出局的女人,不值得再被章典郑重记上一笔。可到底,是流放?是觐归?谁也没有答案。
这就怪了。史书里对静妃的下落,流传着几条路数。最有趣的一种,是从隔壁韩国传来的。说是那阵清朝的废后,悄悄被送回蒙古了,还生了个儿子,在娘家安生安稳。不过有人质疑,这帐算下来不对劲儿。静妃被废后住在清宫到顺治十三年,那孩子怎么会已经十四岁?再说孝庄皇太后和静妃是一个娘家,清廷真要儿子还得不到手?打死都说不过去。
有那么一派学者,干脆认定静妃被降黜后仍旧留在京城,等到年纪大了以后葬在了东陵。谁都说得跟板上钉钉似的,可总带着几分虚影。
直到后来,偏偏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漏了风。宫里的档案,有时候比大案大事还要讲究细节。康熙元年,宫内务府的几份奏销档案意外浮出水面。其中有一份,直截了当地问静妃要多少绸缎做配给。你别小看这点,后宫哪怕是新来的小宫女都配得有绸缎,静妃若是常年安在京城,不可能连个配额都没有。
还有档案写着,“从卓里克图亲王处将静妃护送进宫的女仆,夏天没换洗衣服”。意思很明显,静妃是刚从娘家回来的,不是那种一直在京里“养老”的。再翻一页,才发现带静妃进京的将官还特别受了赏赐,其中一人正是她兄长。不得不说,比起满朝文武,这种鸡毛蒜皮的小道消息有时候要真上许多。
同一时期,朝鲜的使臣也有人写了“燕途纪行”,里面写到顺治十三年的秋天,大姑娘被自家父亲接回蒙古,说是“因其父入朝,许以带还”。左一层右一层,拼拼凑凑,倒也说得通。顺治大婚仅仅八年,前皇后就这样家乡旧路走回去,带走的只有自己薄命的身子和一口夹带着往事的叹息。
之后的岁月,这个女人像风过草原——安静、低调、无声无息。她到底是回到了父母身边过日子,还是某个午后在京师露过一面,再也无人知晓。也许她还年轻时就早早谢世,也许,直到白发苍苍的日子里,还时常在蒙古草原一隅悄悄想起那个瓷白深宫。
我们常说,历史是胜者书写,可那些被边缘、被遗忘的人,反倒更像是人间常态。静妃被塌缩进一个冷宫的缝隙,后来连流言都懒得帮她圆个结局。有人说她是牺牲品,有人说那不过是命运的机缘。太多事没人有标准答案,正好留给后人无穷的争议和猜测。
想想也是,如果不是后来千头万绪的档案、新解密码的笔墨,静妃就会彻底消散在岁月的迷雾里。那些旧时代的妃嫔,或许有的不是被封在宫门之后,而是干脆还我自由,虽冷清落寞,但终归归于草原、归于风。
历史没给她一个好收场,反倒让我们这些后人揣测她那些难以言说的夜晚。如果你是她,会后悔来京城吗?会想念皇帝少年时隐隐的温柔吗——还是更愿意忘掉那一切,等风吹淡旧事,再也无人问津。
静妃的故事,没有铿锵的结局。她的名字、过往和归宿,不过是历史一阵忽然而起的风声。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