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立大功!新研究:咖啡中活性成分可强效降血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9:58 3

摘要:咖啡一直以来都是很多朋友喜欢的饮品,它带来的各类健康益处,也被诸多的研究所证实。就在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者在烘焙的阿拉比卡咖啡中发现了一类新的活性化合物,这类化合物表现出了对α-葡萄糖苷酶(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关键酶)的

咖啡一直以来都是很多朋友喜欢的饮品,它带来的各类健康益处,也被诸多的研究所证实。就在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者在烘焙的阿拉比卡咖啡中发现了一类新的活性化合物,这类化合物表现出了对α-葡萄糖苷酶(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关键酶)的显著抑制作用,这一发现或将为研发针对2型糖尿病的新型功能性食品成分铺平道路。

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预防和改善2型糖尿病带来的血糖升高,进一步降低高血糖带来的健康危害,已经成为了诸多研究关注的重点。更多的科学研究希望从日常食物中找到更安全有效的降糖成分,而咖啡则因其含有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长期以来被诸多的健康研究所关注。

在此次发表的新研究中,研究团队用“以活性为导向”的筛查策略:从烘焙阿拉比卡咖啡中提取油脂,分馏并用核磁共振指纹及酶学活性筛查定位活性分馏,再用LC‑MS/MS分子网络识别更多类似分子,最终通过高分辨质谱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确认了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上述的研究探索工作,研究者最终从咖啡中分离出三种新的二萜酯化合物,并分别命名为

Caffaldehyde A,Caffaldehyde B和Caffaldehyde C,这3个活性成分化合物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典型的咖啡二萜骨架(与已知的咖啡顺/反异构体相似)、并在分子的一端连有长链脂肪酸酯基。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药物活性研究发现,这3个化合物均具有明确的α-糖苷酶抑制作用,体外酶抑制试验具体数据如下——

- Caffaldehyde A:IC50 ≈ 45.1 μM - Caffaldehyde B:IC50 ≈ 24.4 μM - Caffaldehyde C:IC50 ≈ 17.5 μM - 对照药物阿卡波糖在同一实验条件下IC50 ≈ 60.7 μM。

对于上述数据,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那就是对于药物而言,IC50数值越小,则说明药物对于相关靶点的抑制能力越强。也就是说,这些咖啡二萜酯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比阿卡波糖更强(尤其是Caffaldehyde C)。

α糖苷酶是一种小肠中可以分解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重要物质,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能够延缓和降低餐后血糖值,对应这一药理作用的药物早已获批上市,例如大家熟悉的拜糖平(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都属于此类药物。

研究者在咖啡中提取到的这些活性成分,体外酶抑制实验中,胜过了经典降糖药阿卡波糖,或将也可成为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一种重要候选药物或功能性食品有效成分。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忍不住要问,是不是可以通过喝咖啡来降糖,进而替代降糖药物呢?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

这项新研究主要是通过体外酶学与化学鉴定来进行的,咖啡中活性成分的药效目前也仅仅通过了体外药物试验,还尚未在动物或人体试验中证明实际降糖效果。

而通过喝一杯咖啡,其中的此类活性化合物是否足够在人体内产生可观察到的药理效应也仍不清楚。 从化学结构上来说,长链二萜酯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也可能有限,在进食后还可能会被分解或代谢。

因此,总体来说,目前不能把喝咖啡当成或替代处方降糖药;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还是应该谨遵医嘱,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合理使用整个的降糖药物来加强血糖的控制。

针对这项研究的结果,我们给大家以下具体建议,供大家参考。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且正在服药的朋友,千万不要因为看到这样的研究就擅自停止或替换药物,任何药物的停用或调整,都应该咨询医生后进行。

对于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如果想把咖啡当作日常饮品,当然也未尝不可,适量饮用咖啡对于改善餐后血糖可能也会有所获益,但要注意自身对咖啡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并避免加大量添加糖、奶精等添加物。

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够基于咖啡中的重要降糖活性物质,开发出天然骨架优化的药物或功能性产品,但仍然需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才能够真正应用于生活中。

这项研究为从咖啡中发现潜在降糖成分提供了新线索,研究者从咖啡中提取到的活性物质在体外有可观的酶抑制效果,但距离“能替代药物”还有很长的路。因此,我们还是应该把发现作为科学进展来看待,同时以严谨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实际用药与生活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Hu G, Quan C, Al-Romaima A, Dai H, Qiu M. 2025. Bioactive oriented discovery of diterpenoids in Coffea arabica basing on 1D NMR and LC-MS/MS molecular network. Beverage Plant Research 5: e004.

科普声明:本文为科普解读,不构成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李药师谈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