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35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9:49 3

摘要:他是那种你在马路边见了也不会多看一眼的人,身上套着厚厚的黄色骑手服,外卖箱挂在电动车后座,额头汗水直流,眼神却又很坚定。35岁,干这行五年,吃得了苦,也不怕累,送得了饭,也扛得住生活的辛酸。

他是那种你在马路边见了也不会多看一眼的人,身上套着厚厚的黄色骑手服,外卖箱挂在电动车后座,额头汗水直流,眼神却又很坚定。35岁,干这行五年,吃得了苦,也不怕累,送得了饭,也扛得住生活的辛酸。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每天围着城市打转的人,会被医生告知感染了艾滋病

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整个人像是被电打了一下,浑身僵住,嘴张了张,没说出话来。他反复念叨:“我也不乱来啊,我怎么会得这个?”医

生皱着眉头查资料、翻病例,之后只能无奈地摇头:“我们也没早发现,确实……当时没留意。”

那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这事一出,不少人就纳闷了:天天跑单送饭,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外卖员,怎么就跟艾滋病扯上了?是不是还有我们不知道的风险在身边悄悄蔓延?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理解还停留在“乱搞男女关系”、“吸毒”这些老概念上。可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艾滋病的传播路径并不止我们以为的那几条

那位外卖员后来回忆,有一次送餐途中摔倒了,手掌擦破了皮,血流了不少。他没当回事,拿纸一擦就继续干活,还顺手帮隔壁骑手扶了车。

那个骑手当时也手上有伤,两人还一块抬了辆倒地的电动车。听起来像是再普通不过的小插曲,可这一幕,可能就埋下了隐患

因为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是非常明确的。当两个皮肤破损的人直接接触到对方的血液时,存在病毒进入体内的可能性。虽然概率不高,但如果对方正好是病毒携带者,那就极其危险。

再加上他之前因为牙疼去了一家小诊所拔牙,牙科医生没戴手套也没换器械。事后回想,他自己都说:“我当时怎么没注意这个!”

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重点:艾滋病并不只是“高危人群”的问题,它其实离普通人并不远

它不是只存在于“别人”的故事里。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不乱来,就跟艾滋病八竿子打不着。这种观念太单一了。

现实中,医源性感染意外创伤接触共用不洁注射器械,甚至不规范的美甲、穿耳洞、纹身,只要器具没有严格消毒,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有一次门诊来了个年轻人,胳膊上纹了一条龙,挺精致。他说最近总觉得发烧、乏力、喉咙痛,一查,HIV阳性。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反复问:“是不是搞错了?”

结果调查发现,他去纹身那家店根本没消毒流程。机器一个接一个人用,针头也用酒精擦擦就继续下一个。这种操作,跟“裸奔过病毒池塘”没啥区别。

病毒不挑人,它只挑机会。很多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没防住它。也有人问,那病毒到底有多“厉害”?这就得说点专业的了。

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淋巴细胞。它像个“潜伏的杀手”,一旦进入体内,就慢慢摧毁你的防御系统。你表面看着没啥,身体却在一点点变成“空壳”

初期感染后的一两个月,有些人会发烧、出疹子、咽痛,但很快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之后的几年可能啥感觉都没有,但病毒一直在体内复制。等你发现有问题了,可能免疫系统已经快塌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位外卖员没早发现。他身体素质本来就不错,能吃能跑,稍微头痛发热,他就以为是感冒。直到后来反复低烧、口腔溃疡、体重莫名下降,才来检查。

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是“中晚期”。这时候治疗虽仍有效,但效果肯定不如早期。

那怎么早发现?答案其实不复杂:定期体检+规范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比如无保护性接触、接受过不明来源注射、曾在非正规机构进行穿刺、纹身等,都应该主动去做HIV抗体检测

现在不少医院都开设了匿名检测服务,也提供便捷的快速检测包。只要愿意面对,早发现就不是难事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还会问:“那得了艾滋病,是不是就完了?”不是。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可以让病毒“休眠”,甚至让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这不是说病毒被“杀死”了,而是它被压制住了,像按下了暂停键。只要坚持规律服药,很多感染者能正常生活、工作、结婚生子,和健康人并没太大区别。

关键,就是别把它当“绝症”,也不能掉以轻心。回头再看那位外卖员,他现在接受了正规治疗,状态恢复得不错。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以前太粗心了。”

其实这话,很多人都该听听。我们总以为危险离自己很远,殊不知它就在一次小小的忽略里悄悄靠近。不是每个伤口都只是流点血,也不是每次疼痛都只是过敏或感冒

真正的保护,是在你看不见的时候,也不放松警惕。生活中少不了磕磕碰碰,但只要你多一分防护意识,少一点大意,就能把很多风险挡在门外。

就像戴头盔骑车,不是因为你注定会摔,而是你知道摔了不能没准备。同样的道理,面对艾滋病,我们不需要恐惧,但必须尊重它的存在。因为它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就放你一马

它看不见,也不讲人情,但它怕你小心、怕你预防、怕你早发现

普及知识这件事,说白了,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希望有更多人能不被吓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福田,周建英,刘波,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策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4,38(1):12-17.
[2]赵晓东,李志强,王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非性传播途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23,45(5):428-432.
[3]陈丽,刘建红.医源性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与防控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5,24(3):215-218.

来源:健康有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