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丽水的某乡村民宿,老板娘李姐对着电脑屏幕上的预订系统愁眉不展 —— 花 3000 元买的简易版客房管理软件,不仅经常卡顿,还没法统计回头客数据;在陕西榆林的小型非遗工坊,老艺人王师傅想通过短视频推广剪纸技艺,却连剪辑软件的基础操作都学不会,更别提花钱请人
在浙江丽水的某乡村民宿,老板娘李姐对着电脑屏幕上的预订系统愁眉不展 —— 花 3000 元买的简易版客房管理软件,不仅经常卡顿,还没法统计回头客数据;在陕西榆林的小型非遗工坊,老艺人王师傅想通过短视频推广剪纸技艺,却连剪辑软件的基础操作都学不会,更别提花钱请人运营;在江西婺源的某小众古村景区,管委会凑钱买了两台智能闸机,却因缺乏维护资金,半年后就因故障停用,又回到人工检票的老样子……
这些场景是千万中小文旅主体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当大型景区、连锁酒店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享受数字化红利时,占文旅市场主体总量 80% 以上的中小文旅主体(小型景区、乡村民宿、地方非遗工坊、中小型旅行社等),却深陷 “用不起” 的成本困境与 “不会用” 的能力短板,在数字化浪潮中被远远甩在身后,成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中 “沉默的大多数”。
一、“用不起”:压在中小主体肩上的成本大山
中小文旅主体的数字化之路,首先卡在 “钱” 上。与大型企业相比,他们资金微薄、盈利有限,数字化所需的硬件采购、软件订阅、后期维护等成本,对其而言如同 “千斤重担”,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 初始投入 “门槛高”,起步就遇拦路虎
数字化转型的 “第一笔钱” 往往就让中小主体望而却步。一套基础的景区智能票务系统(含闸机、后台管理软件)报价普遍在 5 万 - 10 万元,相当于乡村民宿半年的净利润;非遗工坊若想做简单的线上展示,拍摄高清技艺视频、搭建基础官网,至少需要 2 万元,而很多小工坊年均营收不足 10 万元;即便是看似 “低成本” 的线上预订功能,主流 OTA 平台的佣金抽成高达 15%-20%,小型旅行社本就微薄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更棘手的是 “隐性成本”。某乡村民宿老板尝试接入当地政府的智慧文旅平台,虽免了平台使用费,却需自费改造网络(加装专线)、培训员工,前后又花了 1.2 万元,远超预期;某小型景区买了二手的客流统计设备,却因设备与软件不兼容,不得不额外花 5000 元请人调试,最终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 持续运维 “耗资金”,长期投入难承受
数字化不是 “一锤子买卖”,后期的软件升级、设备维护、数据存储等持续成本,对中小主体而言更是 “细水长流” 的负担。一套民宿管理软件每年需支付 3000-5000 元的订阅费,若想增加 “会员管理”“数据分析” 等功能,年费还要翻倍;景区智能闸机的维修费用单次就需 1000 元,一年维护 2-3 次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简单的线上推广,抖音、小红书的基础流量投放,每月至少需要 2000 元,中小主体往往 “投了没效果,不投没客流”,陷入两难。
云南某非遗银饰工坊曾咬牙花 8000 元做了一套线上销售小程序,却因后续无力支付每年 3000 元的服务器费用,上线半年就被迫关闭;浙江某小型景区的数字化监控系统,因没钱升级软件,无法接入最新的防火预警功能,最终沦为 “只能看画面的摆设”。
3. 政策红利 “接不住”,补贴申请门槛高
尽管各地政府推出了文旅数字化补贴政策,但很多中小主体却 “看得见、摸不着”。部分补贴要求 “项目投资不低于 50 万元”,中小主体根本达不到;有些补贴申请需要提交复杂的材料(如财务报表、技术方案),中小主体缺乏专业人员,只能放弃;还有的补贴是 “先建后补”,中小主体前期垫资压力大,根本无力承担。
某乡村民宿协会调研显示,仅 12% 的中小民宿成功申请到数字化补贴,68% 的受访者表示 “看不懂政策要求”“材料太复杂”,20% 的人因 “先垫资” 而放弃申请。政策红利难以触达,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主体的成本困境。
二、“不会用”:困在能力短板里的操作难题
即便有资金支撑,“会不会用” 仍是中小文旅主体的另一重困境。受限于人才短缺、技术认知不足、工具适配性差,很多数字化设备与软件在他们手中 “用不起来”“用不深”,最终沦为 “昂贵的摆设”。
1. 人才短缺 “没人会”,技术操作成盲区
中小文旅主体普遍面临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的人才困境。懂数字化操作的年轻人不愿回乡,留在当地的员工多是中老年人,对智能系统的接受度低、学习能力弱。某乡村民宿的前台阿姨,学了半个月仍不会用客房管理系统的 “订单修改” 功能,最终还是靠手写登记;某小型景区的工作人员,只会用客流统计设备看 “实时人数”,却不知道如何导出数据做趋势分析,设备的 “预警功能” 从未被启用过。
专业人才更是 “稀缺品”。中小型旅行社想做线上产品设计,却找不到懂 “小程序开发 + 文旅产品” 的复合型人才;非遗工坊想做短视频运营,当地连会基础剪辑的人都难找,只能老板自己对着教程摸索,一条 1 分钟的视频要拍 3 天、剪 5 天,效果还不理想。
2. 技术认知 “跟不上”,功能开发 “用不深”
很多中小主体对数字化的认知还停留在 “线上预订”“扫码入园” 的基础层面,无法理解数字化的深层价值,导致 “买了高端设备,只用基础功能”。某乡村民宿花 1.5 万元买了带 “客户画像” 功能的管理软件,却只会用它登记入住,不知道通过分析客户偏好(如 “家庭客群喜欢带阳台的房间”)优化房型定价;某小型景区的 VR 导览设备,因工作人员不会更新内容,一年来始终播放同一版讲解视频,游客体验大打折扣。
更严重的是 “技术恐惧”。部分中小主体老板对数字化工具心存抵触,认为 “太复杂、容易出错”,宁愿坚守传统模式。陕西某非遗工坊老板拒绝用线上收款,担心 “钱收不到账”,至今仍只收现金;江西某古村景区管委会主任觉得 “智能闸机不如人工检票靠谱”,即便设备修好也很少使用。
3. 工具适配 “不贴合”,操作复杂 “用不惯”
市面上多数数字化工具是为大型文旅企业设计的,功能复杂、操作繁琐,与中小主体的实际需求脱节。某小型旅行社用的 OTA 后台,包含 “供应链管理”“财务报表” 等 20 多个模块,而他们常用的只有 “订单处理”“客户沟通” 2 个功能,多余的模块反而增加了操作难度;某乡村民宿的预订系统需要在电脑上完成 “订单确认 - 房态更新 - 发票开具” 三步操作,而老板更需要 “手机一键处理” 的简单功能,最终只能放弃使用,回归 “微信接单” 的原始模式。
甚至部分 “轻量化” 工具也存在适配问题。某非遗工坊用免费的剪辑软件做视频,却因软件没有 “非遗技艺特效模板”,需要手动调整参数,老板花了 3 小时才剪出一条 15 秒的短视频,最终因 “太麻烦” 放弃更新。
三、困境之痛:中小主体被数字化浪潮边缘化
“用不起” 与 “不会用” 的双重困境,让中小文旅主体在数字化转型中逐渐边缘化,不仅丧失发展机遇,更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1. 客流流失:错失线上客源
在 “线上预订、云上游览” 成为主流的当下,中小主体因缺乏数字化渠道,难以触达年轻客群。某乡村民宿因没有线上预订渠道,客源仅靠熟人介绍,旺季入住率不足 50%,而隔壁接入智慧文旅平台的民宿,入住率高达 85%;某小型景区因没有线上宣传,年接待游客不足 2 万人次,而周边同类景区通过短视频推广,年接待量超 10 万人次。
更残酷的是,他们还面临 “被替代” 的风险。年轻人更愿意选择 “能线上预订、有智能导览” 的文旅产品,中小主体的传统服务模式逐渐失去吸引力。某调研显示,72% 的 95 后游客表示 “不会选择没有线上预订功能的民宿”,68% 的游客会因 “景区没有智能导览” 降低游玩意愿。
2. 竞争力弱:难以享受政策红利
数字化程度低,让中小主体无法接入政府或行业的资源平台,错失政策扶持与合作机会。某省推出 “智慧文旅消费券”,仅对接有数字化收银系统的文旅企业,中小主体因无法核销券码,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源流向竞争对手;某非遗协会组织 “线上非遗展”,要求参展工坊提供高清数字展品,多数小工坊因无力制作,错失展示机会。
在产业协同中,他们也处于弱势地位。大型景区与连锁酒店通过数字化实现 “客源共享、资源互补”,而中小主体因缺乏数据对接能力,难以融入区域文旅生态。浙江某旅游线路整合了 “大型景区 + 连锁酒店”,却因周边乡村民宿没有数字化管理系统,无法统一调度,最终被排除在外。
3. 发展停滞:陷入 “越不数字化越落后” 的恶性循环
中小主体因资金有限,无法投入数字化;又因缺乏数字化,客流减少、利润下降,更无力投入资金 —— 这种恶性循环让他们与行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某乡村民宿因没有线上客源,利润逐年下降,从 “能攒钱扩店” 到 “勉强维持运营”,根本没钱考虑数字化;某小型景区因游客少,营收不足,连基础的设备维护都承担不起,数字化更是 “遥不可及”。
甚至部分有潜力的中小主体,也因数字化困境错失发展机遇。某非遗工坊的剪纸技艺独具特色,却因无法线上推广,只能局限在当地销售;某古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却因没有数字展示手段,难以吸引文化爱好者,最终沦为 “小众冷门景点”。
四、破局之道:为中小文旅主体搭建 “低门槛、易操作” 的数字化桥梁
破解中小文旅主体的数字化困境,不能简单 “甩政策、推工具”,而需从 “降成本、提能力、优工具” 三管齐下,搭建适配他们需求的 “轻量化、普惠化” 数字化体系。
1. 政策下沉:降低 “用得起” 的成本门槛
政府需推出更精准、更普惠的扶持政策,让中小主体 “用得上、用得起”。
补贴精准化:针对中小主体推出 “小额补贴”,如民宿数字化改造补贴最高 1 万元、非遗工坊线上推广补贴 5000 元,降低起步成本;推行 “按效果补贴”,如根据线上订单量、客流增长幅度发放补贴,避免 “补贴浪费”。
服务公益化:建立 “文旅数字化公益服务平台”,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 —— 如为中小主体拍摄非遗技艺视频、搭建简易官网;组织科技企业开展 “公益帮扶”,如华为、腾讯等企业为乡村民宿免费提供轻量化管理软件,仅收取成本价运维费用。
流程简化化:简化补贴申请流程,推行 “线上申请、一键审核”,提供 “一对一指导”,帮助中小主体准备材料;设立 “数字化服务专员”,下沉到乡镇、村落,现场协助中小主体对接政策、申请补贴。
浙江丽水的实践值得借鉴:当地政府推出 “民宿数字化礼包”,包含免费的基础预订系统、5000 元网络改造补贴,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上门教学,仅半年就帮助 200 余家乡村民宿完成数字化改造,平均入住率提升 30%。
2. 能力提升:解决 “不会用” 的操作难题
针对中小主体的能力短板,提供 “接地气、易学会” 的培训与支持,让他们 “敢用、会用”。
培训通俗化:开展 “数字化扫盲课”,用 “方言教学、实操演示” 的方式,教中小主体使用基础工具 —— 如教民宿老板用手机剪辑短视频、教景区工作人员导出客流数据;编写《数字化操作手册》,用 “图文 + 短视频” 的形式,把复杂操作拆解为 “三步完成订单处理”“两步剪辑非遗视频” 等简单步骤。
人才本土化:培养 “家门口的数字化人才”,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 “乡村文旅数字化专业”,定向输送人才;开展 “村民数字达人” 培训,选拔村里的年轻人,教他们运营短视频、管理预订系统,再由他们带动周边中小主体。
服务下沉化:建立 “数字化帮扶对子”,让大型文旅企业帮扶中小主体 —— 如故宫帮扶周边小型非遗工坊,派专业人员指导线上推广;设立 “数字化服务热线”,提供 24 小时咨询,及时解决中小主体的操作难题。
陕西榆林的 “非遗数字化培训营” 效果显著:邀请短视频博主用方言教学,教老艺人 “用手机拍技艺、配字幕、发抖音”,仅 3 个月就帮助 50 余家非遗工坊开通短视频账号,平均每条视频播放量超 10 万次,带动产品销量增长 20%。
3. 工具适配:提供 “轻量化、定制化” 的解决方案
开发贴合中小主体需求的数字化工具,让他们 “用得惯、用得好”。
功能轻量化:推出 “中小文旅专属工具包”,包含 “一键预订”“简易收银”“基础数据分析” 等核心功能,去除冗余模块 —— 如民宿管理软件仅保留 “订单管理、房态更新、客户沟通”3 个功能,操作步骤不超过 3 步;景区工具仅提供 “扫码入园、客流统计” 基础功能,年费控制在 1000 元以内。
场景定制化: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主体开发专属工具 —— 为非遗工坊设计 “非遗技艺视频模板”,一键生成带传统纹样的短视频;为乡村民宿开发 “手机端管理小程序”,支持 “微信接单 - 自动房态更新 - 线上收款” 一键完成;为小型旅行社开发 “简易线路设计工具”,内置当地景点、酒店资源,拖拽即可生成产品。
成本可控化:推行 “按需付费” 模式,中小主体可根据需求选择功能模块,如民宿可只买 “预订功能”(年费 500 元),后期再添加 “会员管理”(额外 300 元);提供 “免费试用 + 低价升级”,让中小主体先体验再付费,降低决策风险。
阿里云推出的 “乡村文旅数字化套件” 就是典型案例:包含免费的基础预订系统、1000 元 / 年的客流统计工具,功能简单、操作便捷,已帮助全国 5000 余家乡村民宿完成数字化转型,用户满意度达 92%。
五、未来展望:让中小文旅主体共享数字化红利
中小文旅主体是文旅产业的 “毛细血管”,他们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自身生存,更影响着文旅产业的整体活力。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下沉、技术进一步普惠、服务进一步贴近,中小文旅主体的数字化困境将逐步缓解 ——
或许不久的将来,乡村民宿老板能通过手机小程序 “一键管理订单、分析客源”,非遗老艺人能借助定制化工具 “轻松拍视频、线上卖产品”,小型景区工作人员能通过轻量化系统 “扫码入园、智能预警”。当每一个中小文旅主体都能 “用得起、会用、用好” 数字化工具,文旅产业才能真正实现 “全链条数字化、全方位普惠化”,让 “诗和远方” 触达更多人,也让每一份文化传承都能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
毕竟,文旅数字化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少数大型企业领跑,而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共享红利 —— 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大型景区,还是深山村落的小型民宿,都能在数字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编织文旅产业的美好未来。
来源:猴子软件智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