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从加沙城边缘撤回,哈马斯的舆论战似乎又要得逞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9:51 3

摘要:昨天,也就是8月27日,以色列安全内阁开会,但没有作出重大决定,政府仍在讨论是否推进加沙城的进攻,以及要不要回应新的停火提议。与此同时,以军从已经占领的加沙城边缘撤回至贾巴利亚地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昨天,也就是8月27日,以色列安全内阁开会,但没有作出重大决定,政府仍在讨论是否推进加沙城的进攻,以及要不要回应新的停火提议。与此同时,以军从已经占领的加沙城边缘撤回至贾巴利亚地区。

这说明哈马斯利用纳赛尔医院被袭一事发动的舆论战初步得逞。

8月25日,以军连续两次袭击了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造成至少20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为美联社、路透社、半岛电视台等媒体工作的记者。

以色列、哈马斯对此各执一词。

按以方的说法,空袭原因是要摧毁哈马斯在医院区域安装的、用于“监视以军动态并引导恐怖活动”的军事监控设施,打死的是6名“武装人员”,承认行动造成平民伤亡,表示“遗憾”,称5名记者并非其“打击目标”。总参谋长已下令调查袭击医院的决策过程。

哈马斯对此给予驳斥,说以军说法“毫无根据”,称以方试图“通过编造虚假的理由来为罪行辩护”,否认遇害者中包含武装分子,指出以方名单中至少两人死亡地点和时间与此次袭击不符,并指出自本轮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已有245名记者丧生。

国际社会自然倾向哈马斯,纷纷站出来谴责以色列,并要求进行调查和追责。

面对压力,以军表示将审查决策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外界解读为其行动存在争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冲突地区遇难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容易引发强烈反响的事件,这类事件往往会自动地将舆论压力施加于被指认的一方,此事件中是以色列。哈马斯则在此次事件中,在舆论上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同情,利用这一悲剧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外界对其自身行动的关注。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是哈马斯故意制造这种复杂的局面,把军事设施、抓来的人质设置在居民区、医院、学校甚至幼儿园当中,用这些“人肉盾牌”来阻碍以军的进攻,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一旦以军在进攻中出现误伤平民的情况,哈马斯立即跳出来大肆宣扬,获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同时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减缓乃至终止军事行动。

这一次,哈马斯的伎俩又得逞了。

现在,哈马斯正大肆宣扬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机构报告确认加沙地带发生饥荒,超过50万人正陷入饥荒,这是中东地区首次被正式确认发生饥荒。冲突已导致加沙地带62895人死亡、158927人受伤。此外,加沙医院记录到因饥荒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的病例已达313人,其中包括119名儿童。由于以色列对食品和援助物资运输的实施限制,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严重不足,过去一个月内仅有14%的所需物资获准进入。

这些数据来自哪里呢?当然来自实际控制加沙的哈马斯。

那当中有多少水分就可想而知了。

安理会14个成员国(除美国外)发表联合声明,对加沙饥荒表示震惊和忧虑,呼吁立即、无条件、永久停火,要求释放所有人质,并大规模增加人道援助进入加沙,敦促以色列解除对援助运输的一切限制。

在哭哭啼啼的同时,哈马斯表示已接受调解方提出的停火方案,指责以总理内塔尼亚胡蓄意破坏谈判。哈马斯又哭又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继续控制加沙,为以后再次打击以色列保留基础。而以色列的目标也非常清晰,坚持要求全面释放人质、哈马斯解除武装、加沙非军事化等。

希望内塔尼亚胡硬着头皮顶住,千万不能半途而废,给哈里斯以喘息之机。

从哈以冲突的历史来看,哈马斯非常重视舆论战,而且做得非常好,比以色列好上一千倍。

作为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话语体系服务于抵抗叙事建构与动员目标。例如在2023年10月袭击后,其声称“行动仅针对军方”,但以方公布的袭击现场视频及国际记者调查如BBC、Bellingcat显示,哈马斯武装人员进入以色列居民区,在音乐节、农庄等地针对平民实施绑架与杀害,仅在2023年10月7日当天就造成至少700名平民死亡。面对铁一般的事实,哈马斯后来不得不改口。2025年2月,哈马斯高官马尔祖克承认行动造成“远超预期的破坏”,暗示组织内部对袭击性质存在隐瞒。

哈马斯辩称从未在居民区部署军事设施,指责以军“污名化抵抗”。卫星图像(Maxar公司)与地面记者拍摄则显示,哈马斯在加沙城希法医院地下扩建指挥中心,并在学校操场发射火箭弹。被俘武装人员供述,哈马斯命令平民留守交战区房屋以“增加敌方舆论压力”。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报告也指出,哈马斯将火箭发射器部署在居民区、医院及学校地下,导致以军反击时平民设施连带损毁;同时哈马斯阻挠平民撤离冲突区,加剧伤亡,是造成加沙地带医院瘫痪、发生饥荒等人道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2025年7月,哈马斯领导人里什克称美国指控其盗窃援助物资“纯属虚假”,但美国国际开发署调查报告显示,加沙发生的156起援助盗窃事件中,44%是以色列军事行动导致物资损毁或延误,但其余案件是哈马斯及下属治安部队拦截卡车、强占物资导致。路透社调查发现,哈马斯通过加沙“内政部”对援助分配实施配额控制,优先供应武装人员及支持者家庭。

在历史上多次冲突中,哈马斯被指控使用夸大伤亡数字、伪造袭击场景等手段争取国际同情。典型案例就是2014年加沙海滩儿童死亡事件,最初归咎以色列空袭,后续调查存在平民误入哈马斯火箭发射区的证据链。通过否认针对平民、渲染“受难者”形象,哈马斯成功地使自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从而把以色列推向道德和正义的审判席。国际刑事法院不已经对内塔尼亚胡和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了逮捕令了吗?

可以肯定的是,在加沙这样血腥而漫长的战场上,谎言如同瓦砾般无处不在。哈马斯肆意利用自身平民的尸体和苦难进行宣传,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当然以色列也不是什么圣母。联合国报告显示,2023年双方虚假信息占比分别为哈马斯63%以方37%。

显然,在这场战争所引发的舆论战中,哈马斯明显占了上风。

之所以这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以色列注重保护亡者的尊严,很少公布以色列人被杀的血腥场面。而哈马斯恰恰相反,对加沙死亡情况夸大其词,甚至假造死亡和受伤的场景,拍摄视频广为传播。一个居住在加沙的埃及人在自媒体发声说,加沙死亡的实际人数只有哈马斯公布数据的20%。

哈马斯之所以博得广泛支持,还有赖于在西方媒体和教育界影响越来越大的白左思潮。美国新当选的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因为表达了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白左媒体便说,他对美国的威胁甚至比哈马斯还要大。就像一位自媒体作家所说的那样,哈马斯在加沙地下挖出长达500公里的地下隧道,但比这些隧道更危险的,是全球恐怖主义者在文明世界基础下开挖的“认知坑道”。整个西方世界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就像一座地基已经被白蚁啃噬得千疮百孔的大厦,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风暴就可能倒塌。

18个月大的加沙婴儿穆罕默德·阿尔-穆塔瓦克蜷缩如枯骨的图片出现在《纽约时报》上的那一刻,已经把哈马斯和西方白左,定在历史的审判席上了。

来源:夜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