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三农”谱写“丰收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0 15:23 2

摘要: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在守牢底线中夯实根基,在创新突破中培育动能,在巩固成果中增进福祉,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淮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安徽是全国粮食净调出大省,不仅承载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国家使命,更肩负着探索传统农区转型升级的先行责任。

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在守牢底线中夯实根基,在创新突破中培育动能,在巩固成果中增进福祉,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淮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在春耕备耕如火如荼之际,省委一号文件《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布,共6个部分30条。内容紧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题,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描绘了全省“三农”工作任务书、路线图。

稳定“农用地” 种好“优质粮”

近日,在阜阳市颍州区,38.7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期;铜陵市农技人员正在田间指导种植户做好油菜春管工作;淮南市凤台县的种植大户陈宏斌今年预定了1.6万斤水稻种子,计划种植水稻1000多亩……

随着气温回升,江淮大地农事活动已全面展开,为夏粮丰收积蓄蓬勃动能。

“我省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介绍,去年,全省粮食总产836.9亿斤、增加6.7亿斤,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

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我省始终把支持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为把粮食生产这个“看家本领”牢牢抓在手上,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

稳定耕地面积是建设江淮粮仓的根基,为让“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在手”,安徽今年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

与此同时,我省将继续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在抓好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推动整乡整县整市大面积单产提升。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52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

农民种粮能挣钱,国家粮食才安全。安徽正推动粮食产业从“保产量”向“增效益”跨越式发展。

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进一步健全价格、补贴、保险等支持政策,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稻谷补贴政策以及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奖补政策,实现水稻、小麦和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及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推进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有序扩面,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汪学军表示,重点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高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产量825亿斤以上。

在构建全方位农业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我省聚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25年,我省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政策。在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省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开展高产优质农作物良种攻关、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支持建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化产业技术体系布局。

打响“特色牌” 做强“土字号”

当前,安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意义十分重大。

为此,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

安徽“土特产”品种多、质量好,要打响“特色牌”,做强“土字号”,延长产业链,做强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近日,在涡阳县龙马食品产业园内,安徽正宇集团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一粒粒小麦经过50多道精细的磨粉工序,被加工成各类专用面粉。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企业还生产出养生挂面、纯豆方便面、香醋、速冻包子等畅销食品,成功提升了小麦的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

“企业以园区为依托,致力于打造集粮食储备、面粉加工、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商旅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正宇绿色食品产业园,构建‘绿色、有机、健康、高端’的全产业链生态。”安徽正宇集团董事长曹云宇表示。

科技创新是破解资源约束、突破产能瓶颈的核心引擎,对农业发展来说也不例外。

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我省将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我们将实施‘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聚焦主粮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与品牌提升、生物种业、农机装备及数字农业等领域,奔着最紧迫、最急需的问题去,力争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学贵表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

去年,我省农作物种子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居全国第3位,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已连续6年居全国第1位。

今年,我省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打造合肥“种业之都”,建设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积极争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安徽基地。壮大种业市场主体,完善科企合作、银企合作和企地合作机制,打造航母型领军企业。强化良种联合攻关,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2025年,省财政将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确保支农重点任务不留硬缺口;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激发“新动能” 走好“致富路”

“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慎终如始扛稳责任,毫不松懈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各项工作。”汪学军表示。

近日,位于金寨县花石乡的大湾村,一派忙碌。大家忙着升级改造村里的旅游设施。

革命老区金寨县曾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近年来,该县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据了解,大湾村瞄准茶产业和旅游业持续发力,蹚出了一条农文旅发展融合的路子。去年,大湾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9000万元。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我们将打造大湾村民宿产业升级版,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让大湾村的农文旅产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金寨县花石乡副乡长宋淦表示。

过渡期以来,我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去年,全省监测对象共13.3万户37.6万人,风险消除率65.5%、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脱贫地区农民收入20528元、居全国第3位。

有力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激发、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有8.9万户、24.6万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

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毫不松懈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各项工作,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大病重疾等各类风险都有可能导致返贫致贫,如何进行有效防范?

据悉,我省将进一步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充分运用防返贫致贫大数据平台,常态化推进网格监测、信息预警、精准帮扶、风险防范和动态管理,加强工作统筹和信息共享,提升监测帮扶效能,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汪学军指出,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注重开发式帮扶,帮助其发展产业、实现就业,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对因各种原因生活困难的农户,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特别是做好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制度衔接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