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生态蝶变 奋斗中的绿色答卷——央视大型系列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集《绿进沙退 巴彦淖尔》在巴彦淖尔市引发热烈反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9:45 1

摘要:当梭梭林在乌兰布和沙漠连成绿海,当乌梁素海的芦苇荡里再现百鸟欢鸣,巴彦淖尔正以最厚重的笔触,在我国北方书写生态新篇章。8月27日18:20,大型系列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集《绿进沙退 巴彦淖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展示巴彦淖尔

光影里的生态蝶变 奋斗中的绿色答卷

——央视大型系列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集《绿进沙退 巴彦淖尔》在我市引发热烈反响

□本报通讯员 辛伟

当梭梭林在乌兰布和沙漠连成绿海,当乌梁素海的芦苇荡里再现百鸟欢鸣,巴彦淖尔正以最厚重的笔触,在我国北方书写生态新篇章。8月27日18:20,大型系列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集《绿进沙退 巴彦淖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展示巴彦淖尔人以双手为笔、以坚守为墨,在沙海与沃土间创造抬头见蓝、俯身拥绿的生态画卷。

节目介绍了巴彦淖尔几代人接续奋斗,开展科学防沙治沙、进行土地盐碱化治理和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故事,让沙漠变绿洲、荒滩变“粮仓”、“塞外明珠”重现光彩的生态变迁故事。节目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议。无论是亲历治沙的老党员,还是参与生态建设的青年干部,抑或是见证家乡变化的普通市民,都被片中镜头深深触动。大家纷纷表示,这份“生态蝶变”来之不易,必须以更扎实的行动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展开剩余58%

“巴彦淖尔在黄河‘几字弯’顶端,处于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的北方防沙带,是阻止我国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防线,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我们坚持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综合治理,推动科学治沙、科技治沙、产业治沙、全民治沙、依法治沙,‘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扩大防沙治沙绿色版图。”市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焦慧亮说。

“肉苁蓉产业是巴彦淖尔生态变迁的一个缩影。肉苁蓉是一种寄生植物,又被称为‘沙漠人参’,它寄生在梭梭根部,梭梭在沙地里能起到非常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看完节目后对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深有共鸣。他说,这片“天赋”水土成就了王爷地的道地药材,今年预计可以采收肉苁蓉5000亩,每亩收益大约2000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市民王女士看完《绿进沙退 巴彦淖尔》后感慨道:“小时候沙尘暴一来,黄风裹着沙子打在窗户上噼啪响,门都不敢出。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风沙得到了有效控制,晴好天气出门晨练、遛弯儿很惬意。前一阵儿带孙子去乌梁素海,各种鸟儿围着船飞,孙子高兴得直拍手。央视播的节目里不光讲治沙,还讲了咱们沃野千里的塞上米粮川,那小麦还是‘五项全能冠军’。想想也是,以前地里泛白碱,现在有灌有排,地里的庄稼长得旺。这些哪一样不是一代代人接着干、实打实拼得来的?咱老百姓也得增强生态意识,爱护环境,日子才能越来越有奔头。”

市农牧局副局长李斌说:“盐碱化耕地治理是一场持久战,而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灌排并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近年来,通过整域推进、灌排配套、破立并举、综合改良、种植耐盐碱作物,结合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等举措,昔日的盐碱地已成为肥沃的‘米粮川’。接下来,市农牧局将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持续优化灌排布局,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更科学的举措守护好这片沃土,努力把河套灌区打造为现代农牧业新高地。”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