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的11月奉贤中学被曝出食品安全,今年3月18日下午五点左右,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的家长社交群突然被大量信息刷屏——当天中午在校就餐的十余名学生,陆续出现胃部不适、体温异常等情况。
315刚结束,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就被曝出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去年的11月奉贤中学被曝出食品安全,今年3月18日下午五点左右,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的家长社交群突然被大量信息刷屏——当天中午在校就餐的十余名学生,陆续出现胃部不适、体温异常等情况。
有家长在急诊室拍摄的画面中可见,医院的过道挤满了正在输液的学生,面色苍白的孩子们依偎在父母臂弯里,地面散落的呕吐物散发着酸腐味道。
据某班级群统计数据显示,当日共有18名学生因身体异常集体缺勤,涉及午餐食谱中的咖喱鸡肉、汉堡包及鱼香肉丝等餐品。该校通过官方平台公布的供餐方案显示,日常采用A/B双套餐轮换制,每周三定期发布未来七天的配餐明细。
看似规范的操作实则暗藏漏洞。重复菜品占比过高、家长知情权滞后、招标重价格轻质量……这些问题早已不是个案。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75%的校园食安事故源于食材存储不当,60%涉及供应商资质问题。当预制菜半成品悄然进入食堂,当监管流于形式,孩子们的饭碗成了风险博弈的战场。
经查证,事发当日(周二)的A套餐包含大江牌汉堡、咖喱风味土豆鸡块、千页豆腐片、塔状绿叶菜、肉末麻腐汤及小米蒸糕;B套餐则为鱼香肉丝、同款咖喱土豆鸡块、千页豆腐片、香菇炒圆白菜、相同配汤及主食。值得注意的是,两份菜单中重复出现咖喱鸡块和千页豆腐两道菜品,这两样食物在常规供餐中属于高频出现的热门选项。
图片仅供参考
从事件发展脉络来看,当日午间用餐后约两小时,首例学生出现腹部绞痛症状。随着时间推移,陆续有不同班级学生报告相似体征,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干呕、多次腹泻及37.8℃左右的低热现象。
校医务室接诊量在下午两点达到峰值,鉴于情况超出校医处理能力范围,校方紧急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部分症状较重者经120转运至区中心医院,血常规检测显示多数患者存在白细胞计数异常。
据相关部门留样调查显示,部分样本检测出诺若病毒。到底是诺如病毒感染还是食品安全问题?
诺如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物、水源、接触等,学生们在用完午餐后集体出现呕吐症状,这难道不是食物中毒吗?(诺若病毒说:这个锅我不背)
如果是诺若病毒传播,那么为什么老师们却没有被传染?
对于此说辞家长们根本就不买账,明明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要推到诺若病毒上?
我们测了诺若病毒是阴性的,学校不重视,不解决却总这种说辞敷衍了事,为什么我们家长和老师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事呢?
还中毒学生发声称:
对于涉事学校的后续处置,专家提出了三点建议:
其一,建立实时更新的数字化餐饮公示平台,家长可通过手机端随时查看48小时内的食材溯源信息;
其二,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驻场监督,每月形成食品安全评估报告并向家委会公开;
其三,推行"家长代表陪餐制",每周随机邀请不同年级家长参与餐品质量监督。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提升管理透明度,更能构建家校协同。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预制菜进校园”争议未平,此事再次敲响警钟:任何餐饮创新都不能以孩子的健康为代价。食堂不是企业的试验田,学生的肠胃更不是数据的分母。
当校长考核只盯升学率,当食堂承包沦为利益交换,当家长监督形同虚设,谁还能为孩子的饭碗保驾护航?
来源:灵巧枫叶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