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A更新突然消失?”车主炸锅,真相竟是国家出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9:40 1

摘要:“买车送未来”,这是过去三年几乎所有智能电动车企的口头禅——OTA空中升级,让一辆刚出厂的“毛坯房”在几年内长成“精装公寓”。然而,2025年8月,一纸《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把这场“自由生长”按

“买车送未来”,这是过去三年几乎所有智能电动车企的口头禅——OTA空中升级,让一辆刚出厂的“毛坯房”在几年内长成“精装公寓”。然而,2025年8月,一纸《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把这场“自由生长”按下了暂停键。六个醒目的“不得”,让车企与用户同时意识到:OTA不再是“想推就推”的营销魔法,而是一场必须提前报备、过程留痕、后果可追溯的合规大考。

一、从“自由试错”到“强制备案”:OTA失去“特权” 如果把时间拨回2022年,车企的OTA节奏堪比手机App:周一推送自动泊车Beta,周五再发一版“零百加速提升2%”。但自2025年初开始,所有涉及自动驾驶、动力控制、安全系统的OTA升级,必须先向市场监管总局备案,核心功能甚至要重新走产品变更审批。特斯拉FSD在2月25日宣布国内开放试用,5天后便“暂不可用”;小鹏MONA M03原定于3月的更新,直到5月中旬才上线;问界、极氪、蔚来也相继推迟。推迟的原因并非技术难产,而是“材料补交、测试补做、流程补课”。一位新势力软件负责人私下感慨:“过去一周能发三版,现在三个月发一版都算顺利。”

二、用户体验的裂缝:从“每月惊喜”到“遥遥无期” OTA闸门收紧后,最先坐不住的反而是用户。在微博、小红书、抖音,随处可见“我的车已经90天没OTA”“厂家承诺的城区NOA去哪儿了”的吐槽。北京车主彭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去年12月OTA后,车机出现黑屏、倒车影像卡顿、手机无线充电失灵,连续三次小版本更新仍未根治。“过去出问题,我安慰自己‘马上就会修’,现在连什么时候修都不知道。”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益普索联合调研显示,2025年Q1新能源车主对车机OTA满意度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慢”“承诺落空”占比超过60%。当“终身免费OTA”写进购车合同时,它已不仅是技术承诺,更是法律意义上的服务条款。律师刘春泉提醒:若车企无法兑现,将涉嫌虚假宣传与违约,集体诉讼风险陡增。

三、付费OTA浮出水面:从“免费午餐”到“长期生意” 监管收紧的另一面,是OTA商业模式的重构。特斯拉2024年软件收入已达11.9亿美元,占整车收入1.6%,FSD订阅、加速包、后排座椅加热等项目明码标价;蔚来“NAD完整包”月租380元,比亚迪部分车型也推出“30天免费试用、499元永久开通”的高阶泊车。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车企软件收入规模将突破2500亿欧元,超过卖车利润。监管虽然抬高了准入门槛,却也把“低水平、高频次、骚扰式更新”挡在门外,倒逼企业把每一次OTA做成“值得掏钱”的精品。一位头部车企战略总监算过账:过去免费推10个功能,用户记住1个;现在收费推1个精品功能,用户记住10年。

四、结语:合规不是创新的终点,而是更高起点 OTA暂停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狂飙后的裂缝,也指明了下一步的修补方向。短期看,车企研发、测试、合规成本将提升30%—50%;长期看,用户拿到的是更稳定、更安全、更可预期的产品。当“先审后更”成为常态,智能电动车才真正驶离“野蛮生长”的试验田,进入“可信智能”的下半场。正如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李克强所言:“监管不是踩刹车,而是把方向盘从探险家交给交通警察,让创新在安全的轨道上跑得更快。”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