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之前,不如抓住暑假的尾巴,来王府井大街36号北京涵芬楼书店二层·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和青年学者、学界名家面对面——“日新文库”第四辑新书对谈会,度过充实的文化周末。
一套致力于打造中国青年学者标杆之作的丛书,又推出新作了,它就是“日新文库”!
开学之前,不如抓住暑假的尾巴,来王府井大街36号北京涵芬楼书店二层·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和青年学者、学界名家面对面——“日新文库”第四辑新书对谈会,度过充实的文化周末。
“日新文库”是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启动的重点学术出版项目,主要出版45岁及以下的中国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的优秀成果,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主而具体门类不限。丛书秉持创新、专精、开放的理念,精选、精编、精校的态度,为学术界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精品力作;致力于开辟学术出版新方向,建设学术研究新高地,为青年学者提供具有影响力的专属性新平台。出版“日新文库”,旨在使其成为新课题的讨论会、新材料的集散地、新方法的试验场、新思想的争鸣园。
继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出版后,“日新文库”即将发布第四辑4种新作!
“日新文库”第四辑
石芳《伏尔泰与启蒙之战,1750—1770》
舒瑜《“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
田书峰《灵魂与存在——亚里士多德评注与研究》
卢俊豪《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
往期活动:“日新文库”(第三辑)新书对谈会
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实景
| 活动主题:“日新文库”第四辑新书对谈会
| 活动时间: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上午9:30—12:35
| 活动地点: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北京涵芬楼书店二层·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
读者可直接前往参与,无须报名!
| 活动议程:
9:35—10:20 崇明、石芳对谈《伏尔泰与启蒙之战,1750—1770》
10:20—11:05 赵丙祥、舒瑜对谈《“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
11:05—11:50 廖申白、田书峰对谈《灵魂与存在——亚里士多德评注与研究》
11:50—12:35 李义天、卢俊豪对谈《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
| 对谈嘉宾:
李义天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赵丙祥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崇 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荣休教授
石 芳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卢俊豪 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
田书峰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舒 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不能到现场的朋友,
也可以通过线上直播观看:
“日新文库”意在成规模地出版有见地的新成果、新作品,为学界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更希望通过这套书领风气之先,提供新的学术出版方向。丛书专注收入海内外青年学者的优秀成果,反映重要学术问题、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领域、跨学科的潮流。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兼及中外,笼括古今。
“日新文库”第四辑
石芳 著
《伏尔泰与启蒙之战,1750—1770》
启蒙运动研究的一次重要创新
立体呈现“哲人”与“反哲人”的激烈竞逐
以伏尔泰的“战斗”透视启蒙运动的复杂性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法国启蒙运动中启蒙哲人与其反对者的思想斗争,揭示启蒙运动如何通过策略性竞争赢得文化权威并引领时代变革。本书以伏尔泰为核心,展现启蒙哲人通过塑造公众形象、贬斥对手以争夺舆论,借助权贵保护推动思想传播,并积极争取年轻一代投身启蒙事业。这些实践不仅巩固了启蒙哲人的社会地位,更将批判、公开辩论与公众参与转化为变革力量,最终催生了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本书通过解析启蒙运动的竞争策略,回答了启蒙何以从思想交锋发展为席卷欧洲的社会运动,并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思想根基。
作者简介:
石芳,1987年生,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启蒙运动史、近代早期法国社会文化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译著《沙龙的世界》(即出)。
舒瑜 著
《“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
一座鸡足山,
融山川二脉崇拜,
见儒释道三重宇宙,
照古今中外四时风物。
内容简介:
山川是理解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文明的重要维度,也是基于历史传统开启现代生活的重要凭借。本书是综合利用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调查开展的大理鸡足山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全书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大理地区山川崇拜的重心经历了从苍山到鸡足山的转变,与之相伴的是大理地区从唐宋时期的地方政权纳入到元以后大一统王朝国家的过程。鸡足山被建构为隐藏的“妙香国”,重新形塑了山川与府州的关系,还构造了“儒释相翼并行”的本地教化双向路径。其次,鸡足山崛起是多族群共塑圣山的结果,在大理地方社会共享的山川崇拜及祭祀传统的环境中,鸡足山汇集多重宇宙观于一身,是多重宇宙观互动、竞争、合作与共生的场域。最后,与鸡足山有关的隐逸与修行传统,以及年龄组织,形塑了本地个人及社会群体的生活样式,成为大理地区社会生活构建和运行的重要要素,并扩展为西南地区各地群众的重要精神符号。本书描绘了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及其联结的途径,生动展现了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这正是“共见之处”意涵所在。
作者简介:
舒瑜,1981年生,云南文山人。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长期在西南民族地区从事田野调查。著有《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田书峰 著
《灵魂与存在——亚里士多德评注与研究》
国内对亚里士多德的核心作品《论灵魂》的第一部
集翻译、评注与研究于一体的重要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身体组成的一个不可分的灵肉复合体,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而灵魂有多种不同的官能或能力,比如营养、生殖、感觉、想象、情感、理性、欲求和位移运动等,这些能力的实现活动就构成了世界,通过灵魂,万物才得以呈现给我们的心灵,世界无非就是灵魂的诸种官能的实现活动。因此,灵魂就是万物。
本书承继西学中的评注传统对《论灵魂》进行了详细的义疏,重构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思路,呈现历史上的争论,通过解释和分析灵魂的诸种官能来揭示这部作品在灵魂论、哲学人类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心灵哲学等方面的哲学价值。
作者简介:
田书峰,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基督教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卢俊豪 著
《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
“人之为人”的元情感基础
内容简介:
情感的本质是什么?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能动性?情感与道德具有怎样的相关性?这些话题在哲学史上曾多次被讨论,但当情感与理性存在冲突时,情感往往会被视为附属的、第二性的。本书尝试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提出并捍卫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通过比较、综合各种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作者吸收、借鉴了当前元伦理学理论的新思路,建构并论证了关于道德规范力量的元情感主义(meta-sentimentalism)方案。作者强调,元情感是一种以一阶情感为对象的二阶情感,其功能是一种特定的道德敏感性,它能够为“人之为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构成性因素,使“先天”与“实践”并存的情感主义方案得以成立。
作者简介:
卢俊豪,中山大学、雷丁大学联合培养伦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哲学伦理学,研究专长为道德规 范性与道德赋能研究。于《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多篇。 译有:《自然之善》《休谟与功利主义的发明》《亚里士多德说美德与善》《政治情感》等。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