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逛街、吃大餐、看电影、睡懒觉……孩子们的暑假生活过得十分惬意。新学期即将开始,如何引导孩子尽快收心,让他们及时从“休假模式”切换到“上学模式”?下面我们来听听专业人士的观点和建议。
旅游、逛街、吃大餐、看电影、睡懒觉……孩子们的暑假生活过得十分惬意。新学期即将开始,如何引导孩子尽快收心,让他们及时从“休假模式”切换到“上学模式”?下面我们来听听专业人士的观点和建议。
陈军
嘉宾档案:市九华中学语文教师,长期担任备课组长、班主任和年级组长,曾获区优秀教师、市书香教师等荣誉称号。
观点:真正的收心不是削足适履地改造,而是播撒自我成长的种子。当家长成为温暖的脚手架而非严厉的监工,孩子自会在松弛与严谨的平衡中焕发适应季节更迭的生命力。这既是教育的艺术,更是爱的智慧。
一、渐进式生物钟调节法。神经系统科学显示,人类作息调整需要5至7天的神经突触重建周期。与其在开学前夜强行要求早睡,不如提前15天启动“三梯步调节计划”:首周将就寝时间前移30分钟,晨起提前1小时;次周基本达成学校作息;第三周微调完善。游戏化策略可增强作息调整的趣味性:设置“时间挑战赛”积分卡,每准时完成作息目标获得星星贴纸,积满20颗即可兑换特别奖励。这种做法将枯燥的时间管理转化为可视化成长路径。
二、环境建构与学习唤醒。空间整理不仅是物理行为,更是心理断舍离。建议建立“四象限整理法”:将书桌划分为当前任务区、资料储备区、灵感记录区和成就展示区。知识预热需注重“认知脚手架”搭建。预习新课本时,引导孩子制作“知识导图手账”,用彩色标签标注重点难点。
三、家校协同支持系统。家庭能量场的营造至关重要。建议召开“家庭学期规划会”,共同制定包括家长在内的作息计划表。比如设定“全家晨读30分钟”时段,父母的示范效应远胜说教。专家建议分步建立开学奖励机制:首周完成度达80%可兑换影院观影,持续三周达标解锁周末露营奖励。这种阶梯式激励既能保持动力,又避免物质刺激过量。
杨丽
嘉宾档案:雨湖区建元中学副高级数学教师,曾任市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先后获评市级“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撰写的论文有40余篇获省、市级一等奖。
观点:临近开学,部分孩子可能因学业、人际等问题产生焦虑。家长需耐心倾听心声,理解其不安,避免粗暴否定。可通过回忆校园趣事、约见同学等方式重温美好,若焦虑明显,可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提供专业支持。
一、调整作息饮食,夯实健康根基。暑期松散作息易导致开学后精神不济,需引导孩子逐步调整。每日提前10到15分钟设定作息闹钟,循序渐进靠拢上学节奏;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阅读、预习等静态学习任务,实现身心从“放松”到“学习”的平稳过渡。饮食上需减少冷饮、油炸食品,转向清淡均衡膳食,搭配蔬果与优质蛋白;适度增加户外锻炼,增强体能,为体育课、军训等活动储备精力。
二、梳理学业任务,强化知识衔接。家长需陪伴孩子梳理暑期作业。未完成部分需制定每日补做计划,明确任务量,杜绝敷衍赶工;已完成作业需回顾检查,查漏补缺的同时培养严谨习惯。
三、制定成长计划,明确发展方向。结合孩子个性、兴趣与目标,共同制定新学期计划。计划需具体可操作,如“每日阅读30分钟”“每日背10个单词”“每日做10道计算题”“每周运动3次”,避免空泛表述;涵盖学习、体育、兴趣等多维度,帮助孩子清晰规划新学期。
四、营造开学仪式,激发校园期待。适度仪式感可唤醒对新学期的向往。家长可陪孩子挑选课外书,延续阅读习惯;添置新文具、书包等用品,让孩子在整理新装备中自然唤起校园热情,提升开学期待感。(全媒体记者 肖中华 整理)
来源:宝爸也懂带娃